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咖啡杯里的中国之战 星巴克终迎不服者

2018-05-30 14:08:32    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评论()人

不得不提示一下,掀起这场风暴的钱治亚担任过神州优车COO,而目前的营销手段人们很可能会觉得眼熟。

多一种选项从来不错,直至5月15日,即瑞幸开业整整一周之后那封公开信和一纸诉状的出现。

以反垄断的名义,瑞幸将星巴克诉上法院,而相关城市法院也正式立案。

舒尔兹并不害怕陷入舆论漩涡,就如同之前的故宫星巴克事件和因中美两国价差引发的暴利争议。

这一切也不会坏了他的心情。哪怕星巴克最终撤出了中国明清皇宫,但不影响主流舆论针对过度“民粹”后的反思。至于暴利的拷问,虽然事实证明无论是单价还是其价格相对中国当地人均收入比,星巴克确实存在大幅“品牌溢价”——别忘了,它从来也不打广告,但愿意支付该笔费用的人始终在增长。

只有杯型问题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舒尔兹不会像在德、奥市场那样为了迎合本地惯例而增设吸烟区。一个光速成长暂时又没有人能看到它尾灯的中国市场,不足以让他做出改变。

同时,较舒尔兹年轻4岁的星巴克首任中国区董事长王金龙,不仅曾就职于中国前外经贸部,同时也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后,在纽约和西雅图均从事过律师工作,亦是该公司首任法务总监。如此一位“法律大咖”坐镇,自然能够解决诸多棘手的法务问题,且在一系列合同中滴水不漏地做到己方利益最大化。

偏偏,瑞幸咖啡不打算轻易输诚。以十亿元投入最快速度扩张线下店面固然有些冒险,利用互联网思维降维攻击的效果也需要时间验证,只是在法律层面上,它似乎并不畏惧这个利维坦式的龙头同行。只因为瑞幸发现了之前所有试图与星巴克竞争者都可能面对过的问题:后者与物业签订了排他性条款,哪怕来自咖啡的营收只占三成或公司名称中具有“咖啡”字样,那么就将失去与其为邻的权力。同时,产业链的上游也已受到潜在压力,不必明说中的“二选一”将让其“难为无米之炊”。

700字的公开信就此出炉。吊诡的是,当瑞幸在文字中恭维对手是“一家伟大的公司”的同时,来自星巴克的反应则相当冷淡。一方面舒尔兹的中国伙伴(这是星巴克对员工特有的称谓)称赞中国咖啡市场“体量巨大、竞争充分、发展迅速”,一方面则表示“无意参与其它品牌的市场炒作”。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