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山区农业转型升级遭遇“三重门”(2)

2018-02-27 09:31:10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农业生产现代化遇难题

记者调研了解到,由于农用地面积小、分布散、土层薄,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程度低,小农生产面临效率低、效益薄的难题。

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宁陕县耕地仅约占全县面积的2.73%,且多位于丘陵山区和河谷两岸,零散破碎。宁陕县四亩地镇四亩地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海说,全村共有耕地1048亩,户均不到两亩,小农生产难以规模化。山西省左权县连壁村的1800亩耕地中只有600多亩是平整地。“耕地都很破碎,基本上都是一两亩、二三亩一块,找不到一块面积超过十亩的。”郭应林说。

宁陕荣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宁陕县产业脱贫技术服务队队员邓庚说,山区坡地多、地块小而分散、田块落差大,且农田基本建设落后、机耕道路少,适合平地生产使用的农业机械无法在山区使用。

“能在山区使用的农机缺口相当大。”邓庚说,一些山区适用的农机保有量、推广率、使用率仍很低。当下常用的微耕机、微型收割机动力小、性能差,需要的人工劳动强度大,不能满足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目前迫切需要生产和推广质量轻、生产率高的净量播种机、联合收获机、肥料深施机、小型农用车等。

机械化程度低造成人工成本增高,农业生产率降低,在贫困山区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据邓庚介绍,以五味子为例,一亩一年需要25个人工,成本大大增加。

产品难卖融资渠道狭窄

多位基层干部表示,贫困山区农业发展之路在于精细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抱团取暖”适当规模化经营,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是激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收入有效途径。

记者走访发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举措正在逐步推行,而贫困山区普遍存在的市场信息、金融服务不健全,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的现状,难以推动改革发展。

四亩地镇广泛种植猪苓,然而近两年市场饱和,不但掉价严重还一度出现销售困难情况。宁陕县四亩地镇党委书记谭康宁表示,农民接触、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有限,几乎没法对市场做出准确判断,容易导致产品同质化,市场饱和、价格降低对农民的积极性造成很大打击。另一方面,产业链不完整,缺少深加工企业,初级农产品售价低,抵御风险能力差。郭应林说,没有深加工企业,我们只能卖原料,附加值不高,农民就挣个辛苦钱。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