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科技托起桥梁界“珠峰”:港珠澳大桥技术攻关300多项(3)

2017-12-26 09:14:24    经济日报  参与评论()人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前,海底沉管隧道关键技术一直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技术引进或合作的代价极其高昂,且部分技术对我国施行封锁。

水下近50米建设深埋沉管隧道,在国际上被视为“技术禁区”。沉管隧道建设的技术研究成为科研攻关的重中之重。隧道关键技术课题负责人徐国平介绍,岛隧工程项目自2010年年底成立以来,总计开展15大类、136项专题研究,在外海快速筑岛、沉管隧道设计施工、工厂法沉管预制、外海沉管浮运安装、深水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专用设备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国首创了外海大直径深插钢圆筒快速筑岛技术。海底隧道的入口和出口是东西两座人工岛,每座都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小。按传统围堤筑岛工艺需3年成岛,将对海域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按新技术方案,一次性把直径为22米的120个巨型钢圆筒插入海底,在中间填土一次成岛,中国人创造了221天筑成两岛的世界工程纪录。

港珠澳大桥的岛隧工程还是世界首例深埋沉管,我国技术人员创造性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省了工期,节约投资约10亿元,并且做到了沉管接头不漏水。

水中的沉管隧道由33节钢筋混凝土沉管管节及1个钢壳混凝土最终接头组成,单节沉管管节标准件重达7.6万吨,这些沉管在海底环境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

“深埋属于沉管工法禁区,没标准可参考。”徐国平说,为打造世界最长的外海深埋沉管隧道,施工方配置国内首条采用深水无人沉放系统的安装船,通过信息和遥控技术,实现管节姿态调整、轴线控制和精确对接。

通过科研攻关,我国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外海沉管安装成套技术,创造了1年安装10节沉管的“中国速度”,大大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

百廿年大计

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寿命达120岁,是中国桥梁在设计、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等各方面成果的集中展示

这个超级工程其寿几何?“港珠澳大桥能‘活到120岁’。”苏权科说:“它还能抗16级台风、8级地震。”

“120年我们是第一次做。南海含盐量高,腐蚀严重,最开始大家心里打鼓,这事能不能做成?”港珠澳大桥工程耐久性课题负责人王胜年说,我国耐久性技术发展很快,新材料、新工艺方面取得的成果为课题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