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上海首现租赁住房用地,背后藏着什么逻辑(2)

2017-07-05 16:52:31      参与评论()人

  目前时间已经过了一年多了,开发商对于产品研发和资源配备也有了准备,对这样的产品认知上是没有抗性的。

  另外前阵子对于商住两用房的整改,也暗示了对于土地属性商业、实际用途居住这样的中间过渡类产品希望采取更加明确的标准。

  我们看到这两块地的容积率是2.0和2.5,我预测之前可能就是商办类的产品,如今调整属性后开始对外出让。

  但是这样的政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而现在对于这样的产品,已经有了比较鲜明的态度:要么商办类产品只做商办,如果想要转移为居住类产品,就要接受只租不售的准备。

  而且我们反观之前对于商住房的态度也是如此,对于已经交付的,只是用来自己居住,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对外销售或者二次转让,就必须要恢复为原装。

  本质上这两天总结都是一个观点,作为租赁市场的补充业态,过去的商住房以及现在的商办类土地,都是可以接受居住属性的,但是前提就是不能销售不能转让。

  遥想到前两天一个做青年公寓的朋友过来聊天和我说,现在上海对于工业园区内,是允许10%-20%的比例作为员工宿舍的。

  所以种种迹象都可以表明,上海当下正在对租赁市场发力,通过各种产品来作为补充,来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过去这么久以来上海的租赁市场都是散落在个体,不规范造成了很多问题,政府该有的税收也没有征集到,不得不说是一种损失。

  而现在的多个维度的渗透,可以看到在慢慢地管理规范这一块的市场,对于未来留住年轻人和基层奋斗的外来人有更多的保障。

  当然,如果这样的措施力度执行的久一点之后,对于房地产市场毫无疑问也会有改变。

 未来两极化发展也会越来越明显,对于社会底层的员工,解决基本的居住的问题的通路会越来越多,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多,对于他们来说安全感可以加强。

  但是在另一个维度来说,作为自由流通的二手房市场,可能价格会彻底地脱离普通商品房的标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稀缺性产品。

  这种模式香港走过,新加坡也走过,从目前的方向来看,我们选择的是这样一种路径。

关键词:土地出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