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郭凯天:互联网公益十年的十个“发现”(2)

2017-06-20 09:46:57    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评论()人

在2016年,100元-999元捐款比例突破了捐款总数的50%。越来越多的施善者,不再袖手旁观,也不再谨慎和犹豫。我想,中国网民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慷慨和乐善好施,不仅仅是出于移动支付的便捷,更因为科技的力量,让互联网公益平台不断变得透明和可追溯,让人们的信任能有所依托,这也体现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发现四:透明度决定筹款量

一个公益项目能吸引多少善款,最重要的什么?最关键的答案很简单,要足够透明。

这几年,腾讯公益持续在尝试构建一套透明的平台体系,让用户随时随地能看到善款的进展。在这一努力的背后,我们也在不断地引导公益机构,鼓励他们主动进行信息披露,不辜负每一位爱心网友的信任。

发现五:需要培育小而美

腾讯公益平台一直在努力赋能公益机构,开放自身的社交能力,帮助公益项目在平台上充分竞争,使得优秀项目能够获得更多关注和捐赠。不过,我们发现,腾讯公益平台上各大细分领域中,那些排在前20%的头部公益项目的筹款占比,仍然都高于80%。这显示出,社交拉动的捐赠仍然存在显著的积聚效应,与社交网络的结构非常类似。

同时,这样让我们认识到,腾讯也将在未来帮助更多公益组织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让那80%的中小型与草根公益机构,让更多小而美的公益案例,都能通过努力得到更多资源和机会。

发现六:70.80.90后捐赠习惯差异明显

不同代际的中国人,除了在消费观上有很大差别,面对公益也同样存在代沟。根据腾讯公益后台的大数据,从人数上看,不管在何种时间段,80后都是捐款的主力。

数据也显示了,由80后贡献的善款数额接近6亿元,占比超过45%,而70后与90后分列其后。

我们同时也有一个有趣的发现:80前群体,每次捐款的金额其实都大于80后。80后虽然捐款人数、捐款总量都非常高,但平均到单次上却不如80前群体,80后的捐款习惯有明显的多次小额的特点。

发现七:“催泪弹”仍是主力项目

什么类型的公益项目更受欢迎?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疾病类和救灾类等筹款期短、时效性强的短平快项目,在单位时间内的筹款能力更强。在短时间内,疾病类和救灾类的公益项目,爱心人士的捐助数、相关的评论和留言数都居于前列。相比之下,一些环保类、动物救助类等持续倡导性的项目,筹款能力相对就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