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郭凯天:互联网公益十年的十个“发现”

2017-06-20 09:46:57    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评论()人

日前,腾讯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在2017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并首次向行业披露了腾讯基金会在十年探索征程中的十大重要发现。他表示:十年来,科技手段对于公益事业的推动能量是不可想象的,腾讯公益平台将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公益项目与公众之间连接器的作用,继续促进公益的透明与信任,连接更多的善念。

腾讯基金会走到今天,一步一步看到用互联网改变公益用技术连接信任。在过去十年里可以看到数字翻得非常快,整个中国公益的生态样式都发生非常大变化。腾讯公益互联网平台有2万多个项目,捐赠8个多亿。

以下为演讲节选:

腾讯公益这十年,也是见证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很好的样本。借今天的机会,我也想和在座各位共同分享一下,我们都有哪些有价值的发现:

发现一:互联网点燃公益

2008年5月,汶川地震,让举国人民都为之揪心。腾讯公益当时上线了一个救灾项目,很短时间就筹到超过2300万元善款,创下了一个比较惊人的记录。正是这一次大灾难以及之后的公益项目,使得腾讯开始意识到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潜能和价值,由此开始做了一系列的尝试。

截至到2016年底,腾讯公益平台上已经有超过20000个公益项目,近8000万人次参与到了腾讯公益。在筹款额上,也有了惊人的飞跃。2016年全年,腾讯公益募集善款超过8亿元,是4年前的30倍,而参与人数也达到了2012年的20倍。这根开始扶摇直上的增长曲线,意味着互联网公益已经进入了一个爆发期。

发现二:98%捐款来自移动端

从线下的捐款箱、银行汇款,到PC网页上的爱心捐赠通道,移动互联网颠覆这一切传统的公益观念,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从2014年开始,腾讯开放了微信朋友圈与一起捐的入口,腾讯公益也开启了公益社交的时代。正是从这时开始,移动端开始成为捐款渠道的核心,占比已经接近80%,并逐年上升。

2016年,腾讯公益的后台数据显示,仅有不到2%的捐款不是来自移动端。

毫无疑问,随着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不断上升,移动端已经成为公益筹款的核心方式。

发现三:科技让人更慷慨

刚才我们反复提到了2014年。那一年间,使用移动支付的网民从2亿增长到了4.7亿人。也就是从那时起,用户在摆脱了传统的汇款等形式后,网络小额捐款开始成为主流,单次捐款20元以下的捐赠,是爱心网民的主要选择。

在2016年,100元-999元捐款比例突破了捐款总数的50%。越来越多的施善者,不再袖手旁观,也不再谨慎和犹豫。我想,中国网民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慷慨和乐善好施,不仅仅是出于移动支付的便捷,更因为科技的力量,让互联网公益平台不断变得透明和可追溯,让人们的信任能有所依托,这也体现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发现四:透明度决定筹款量

一个公益项目能吸引多少善款,最重要的什么?最关键的答案很简单,要足够透明。

这几年,腾讯公益持续在尝试构建一套透明的平台体系,让用户随时随地能看到善款的进展。在这一努力的背后,我们也在不断地引导公益机构,鼓励他们主动进行信息披露,不辜负每一位爱心网友的信任。

发现五:需要培育小而美

腾讯公益平台一直在努力赋能公益机构,开放自身的社交能力,帮助公益项目在平台上充分竞争,使得优秀项目能够获得更多关注和捐赠。不过,我们发现,腾讯公益平台上各大细分领域中,那些排在前20%的头部公益项目的筹款占比,仍然都高于80%。这显示出,社交拉动的捐赠仍然存在显著的积聚效应,与社交网络的结构非常类似。

同时,这样让我们认识到,腾讯也将在未来帮助更多公益组织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让那80%的中小型与草根公益机构,让更多小而美的公益案例,都能通过努力得到更多资源和机会。

发现六:70.80.90后捐赠习惯差异明显

不同代际的中国人,除了在消费观上有很大差别,面对公益也同样存在代沟。根据腾讯公益后台的大数据,从人数上看,不管在何种时间段,80后都是捐款的主力。

数据也显示了,由80后贡献的善款数额接近6亿元,占比超过45%,而70后与90后分列其后。

我们同时也有一个有趣的发现:80前群体,每次捐款的金额其实都大于80后。80后虽然捐款人数、捐款总量都非常高,但平均到单次上却不如80前群体,80后的捐款习惯有明显的多次小额的特点。

发现七:“催泪弹”仍是主力项目

什么类型的公益项目更受欢迎?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疾病类和救灾类等筹款期短、时效性强的短平快项目,在单位时间内的筹款能力更强。在短时间内,疾病类和救灾类的公益项目,爱心人士的捐助数、相关的评论和留言数都居于前列。相比之下,一些环保类、动物救助类等持续倡导性的项目,筹款能力相对就弱一些。

这种现象也在告诉我们:那些持续倡导、长期执行的公益项目需要不断的加强宣传,让公众逐步在认知层面得到提升。

发现八:

经济指标与捐赠指标成正比

我们知道,北上广以及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这些地区中公益事业的参与程度也比较高。

公益事业总参与人数前十名为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福建省、四川省、湖南省、河南省。前十名省份总共占据了64%的总参与人次,其中广东独占鳌头,仅一省便贡献了接近20%的参与人次,成为捐款参与度最高的省份。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用户对于参与公益的热情以及帮助他人、自我实现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可以说,这是中国社会良性发展的一个很可喜的征兆。

发现九:捐赠人话语权越来越强

传统的公益行业中,公益项目的发起、筹款和执行,都由公益组织所主导。捐赠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有限,很难主动地表达意愿和声音。

因此,传统公益行业影响力呈现的是:少数公募基金会影响力最强,而广大的募捐参与者影响力较弱,双方也常常处于一种失联的状态。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公益机构与爱心网友的连接越来越便捷和透明。捐赠者拥有了越来越强的话语权,他们的意愿能够忠实地被倾听,也常常能给公益项目的执行提出中肯的建议,帮助公益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播、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反过来,捐赠人也能更直接地对公益项目进行监督。

发现十:商业让公益更有力量

过去,很多老百姓、甚至公益人本身,都把商业与公益的结合视为洪水猛兽。但如今在很多场合,商业和公益的拥抱往往能催生出更奇妙的温暖力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商业人士和企业管理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商业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希望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回馈社会。于是有越来越多的商业人士开始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

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成功企业家,都在以公司或个人名义成立公益基金会,将成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带入到公益组织管理中;不吝财力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公益组织全职从事公益事业。同时,他们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将其他国家公益行业优秀经验引入中国。

可以说,在这些商业人士的努力下,国内涌现了一批专业、优秀的新兴公益组织,他们正在不断推动着公益慈善事业整体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