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春分时节话养生:春季以平衡为主谨防流行性疾病(1)

2017-03-21 10:42:19    中国网财经  参与评论()人

春分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第四个节气,古云:“分者,半也。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个时节,上升的阳气与下降的阴气逐渐协调,昼夜平均、阴阳平衡,因此,养生也要以平衡、统一为主,随着气候变暖,气血活动增强,新陈代谢活跃,老人小孩及体弱多病者易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所以春季要预防上做好准备。谨防流行性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等;那么春季养生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黄帝内经》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注意春寒,闲暇踏青。

所谓夜卧早起,意即睡觉要稍晚一点,起床却要比冬天早一点。春天阳气生发,白天开始变长,晚上变短,应该顺应自然,活动的时间也要延长。但也要保证在十一点钟以前就进入睡下。在中医子午流注里讲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胆经与肝经运行时间,也是阴尽极致阳气生发的时间,这个时候休息,人体的阳气潜入,保证肝胆得到休养。

另外,春天在节气主升发,对应的五脏六腑的肝脏,肝脏保养要疏泄,要升发,要解郁,要踏青,升发肝气,以解春困。从现代医学来讲,气候转暖,毛细血管舒张,脑组织血供应减少,脑组织供氧不足,出现困倦、疲乏、嗜睡的现象。中医的角度来说,春天是阳气初升的时候,且此时阳气稚嫩,易遭折损,很多不恰当的生活习惯都会阻碍阳气的生发。

还有,春天肝木之气旺盛,容易横逆犯脾,脾虚湿盛也容易困乏。另春分之时,中国南北纬度大,春寒无常,变幻多端,注意保暖。

第二:保持平和的心态,清淡饮食,多饮汤,多喝茶,少喝酒。

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肝气也旺,人体肝阳升发,肝火偏盛,因而也是是精神疾患多发的时候,所以 春分时节切忌大喜大悲,不利于肝气的疏泄。在饮食上遵循“以平为期”的原则,多饮汤,多喝茶,忌大寒大热,务必少喝酒。春分时节不能吃大寒大热之物。可以多食新鲜的时令的新鲜蔬菜、有助于人体应时知节,与自然相融合。

比如蒲公英利尿、鱼腥草解毒、马齿苋除湿、艾叶韭菜升阳,桑叶滋阴护肝肾等等。煲汤加莲子、薏米与小米。新鲜蔬菜也补充维生素与酵素,提升免疫力,抵抗流感;莲子可以稳固精气、强健体魄、滋补虚损、薏米祛除湿;小米可以健脾胃、补中益气。还有鸡蛋、牛奶、山药、莲子、银耳等营养丰富的温补食物,都适合这一季节进食。

另外,务必多喝水,多喝茶,多喝粥、汤,春天木旺,中医认为肝阳生发,对应的肝脏耗费的水分相对大,肝阳旺盛易导致高血压、眩晕、肝炎等疾病。多饮用水、粥、汤,可清除肝热补充体内水分的流失。务必少喝酒,春对应于肝、夏对应于心、长夏对应于脾、秋对应于肺、冬对应于肾,所以春天重在养肝。酒伤肝肠,因此春季更不应饮酒。菊花茶、金银花甚至白开水才是适合春季的佳饮。

第三:根据体质辩证与食材属性调阴阳平衡与营养平衡。

春季肝气旺盛,按中医五行理论,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雨水节气之后,降雨增多,寒湿之邪易犯脾脏。湿邪滞留,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脾胃是人体受纳食物及生化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是中医“辨证施食”。脾虚湿困时,应健脾去湿,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而温补脾胃是解除湿困的最好途径。温补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药、莲子、芡实等,祛湿食物有赤小豆、薏苡仁、白扁豆、冬瓜等,或者平时坚持喝治疗祛湿饮品。潮湿往往与“寒”一起来,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凉,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中医认为食物分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热性体质宜经常食用寒凉性食物;而寒性体质宜常食用热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