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专访《灰犀牛》作者:中国知道这本书说什么,并知道如何运用(2)

2017-07-31 09:07:52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渥克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中国的问题是典型的“冲击型危机”,即很有可能有一系列的灰犀牛成为冲击的巨型危机。但她同时认为,中国政府现在采取行动是很明智的,中国不是唯一一个有问题的国家,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实际上,渥克在《灰犀牛》一书中多次提到中国,并对中国应对危机的能力不乏溢美之词。比如在她2011年来中国大连,看到荒无人烟的地方修建着空荡荡的高速公路时,她认为,这是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保持经济增长而投入的大手笔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只不过在当时看起来有些不协调。渥克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中国做得最对的事情是基建投资。

渥克还认为,从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到今天的五年计划,都非常恰当地整合了现代战略和制度。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和领域都不断取得进步,例如应对2008年的经济危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及最近释放地产泡沫的压力等。

2001年,米歇尔·渥克还是一名报道拉丁美洲金融问题的记者,她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经历了一场经济浩劫。由于外债飙升、美元撤离、外储骤降等原因,阿根廷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危机,而10年之后的希腊也面临了同样的困境。这两件事情的发生触动了渥克,也成了《灰犀牛》一书最初的灵感。

渥克学生时代非常喜欢一部叫做《犀牛》的超现实主义法国戏剧。当她在构思《灰犀牛》一书时发现,这个故事与她的灰犀牛理论惊人的相似:群体思维会加剧否认抵触的情绪,在关键时刻难以抉择、犹豫不决。

渥克在经历了记者、编辑、总编等新闻岗位的晋升后,她意识到这个行业已难以满足她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我还是记者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就是讲好一个故事,比如水门事件。我知道要如何写故事,但我不希望我的职业生涯仅限于此。我想要不停地问问题,我想要人们能做出更好的决策,想要人们在看到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快地反应。”渥克热情洋溢地向澎湃新闻记者说道。

2013年1月,渥克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演说,第一次把灰犀牛这个比喻用来说明希腊和阿根廷发生的债务危机。紧接着在那年秋天,她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在美国,学术写作虽有深度却很无趣,而新闻写作则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肤浅,我的写作想要达到深度又要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