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中美全面经济对话:短期负向冲击不可轻视,长期合作稳健可期

2017-07-20 10:10:56    程实(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  参与评论()人

直面挑战,对话机制因时而变。自2005年中美战略对话“破冰”以来,两国经济对话机制不断升级,蕴含清晰的发展脉络和持久的创新基因(详见附图)。随着历史任务进一步演进,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的举办正当其时,有望以主动变革适应中美经济的互利需求,以机制创新激活经贸合作的增长潜力。

第一,传统框架渐显局限。2005年,中美战略对话“破冰”,首次建立两国高层对话机制。2006年,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形成,确立了经贸合作在中美两国关系中的核心地位。2009-2016年,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相继展开,不仅将对话级别从部长级升级为副国级,更实现了合作领域的全面扩张,共达成469项对话成果。但是,一些基础性、长期性的制度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例如,2008年至今,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进展缓慢,美国对华民用高新技术出口实质倒退。这引致了“小笼关大鸟”的困局,桎梏经贸合作的发展格局,限制贸易逆差的改善空间,中美经济对话成果也因此增长放缓(详见附图)。

第二,历史任务再度演进。直面传统框架的局限,中美经济对话机制的历史任务发生重大变革,从两个层面提出了“全面性”的新要求。其一,从“粗放发展”到“精耕细作”。立足现有存量基础,全面补足合作短板,在细分领域中挖掘经济合作机遇,在贸易结构优化中开拓增量空间,推动中美经贸合作和新型大国关系的纵深发展。其二,从“趋易避难”到“攻坚克难”。灵活利用我国日益强盛的经济金融实力,抓住宏观乱纪元下中美共同利益,解决一系列久拖不决、基础性的重点难点,加强重点突破以盘活全局,消除制度桎梏以开拓格局,从而实现中美经贸合作的“腾笼换鸟”。

第三,机制设计适时革新。应对全面性的新要求,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应运而生,通过两方面的机制升级,为中美经贸合作注入了新活力。第一,方向精准化。本次会议议题并未贪多求全,而是精准定位于中美经贸合作的“老大难”问题,紧密围绕贸易逆差改善、中美BIT协议、高新技术合作等核心问题进行商议,集中力量争取全局性突破。第二,方式务实化。从初具成效的“百日计划”出发,拓展至新的“一年计划”,推进步伐稳健有序,合作路径清晰有据,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以中国市场深化开放和两国贸易再平衡,换取消除民用高新技术转让和对美投资的政策限制,尊重并协调了两国现实利益,以互利共赢引导合作深化,增强了对话愿景的可实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