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从有所担心到寻求合作 中欧合作的“一带一路”心路历程(2)

2017-07-17 09:38:13    中宏网  参与评论()人

担心中国投资威胁“国家安全”。以德国为例, 2016年中国对德投资110亿欧元,中国对德投资首次超过德国对华投资。德国经济界和战略界人士对中国投资并购的疑虑不断加强,对中国投资设限的呼声高企。德国的忧虑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忧投资主体为国企威胁国家安全。认为中国投资者多为国企,在融资方面享有优惠和便利条件,具有介入政治的可能性;二是担忧核心技术的流失,特别是中国企业将并购目标对准了高科技、人工智能等产业,德方惧怕威胁其工业立国的基础。2017年2月,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这三个欧元区最大经济体,呼吁欧盟方面授予它们对中资高技术收购交易的否决权,希望欧盟国家不仅可以国家安全的名义阻止外资收购,也可以“经济原因”的名义来阻止收购,即“基于经济标准的额外保护”。7月12日,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一项决议,今后如果欧盟以外国家的公司收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公司超过25%的股份,联邦经济部可以介入并有权叫停,“此举在于阻止外资,尤其是中国资本收购德国企业”,防止重要“技术外流”。新规定将允许德国政府对收购活动进行更多次调查,特别是那些影响“关键基础设施”的领域。

担心中国投资威胁 “欧洲制度自信”。中东欧16国历史上均为前社会主义国家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冷战后,上述国家均选择走“西方道路”。波兰等11国先后加入欧盟,拥有了欧盟“平等的一票”。随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深入和欧盟陷入困境,担心中国模式深刻影响中东欧国家的心态凸显。欧盟担心中国模式的吸引力大过“欧洲一体化”的感召力,担心“中国标准”开始超越“欧洲标准”。欧盟内部开始出现了要以劳工、债务、人权等所谓的欧洲“高标准”对中国在中东欧合作进行设限的苗头。

中东欧:急盼搭乘“一带一路” 快车

2012年4月,在中方的倡议下,首次“16+1”领导人会晤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首次规划了“16+1”框架内互利合作的未来,得到中东欧各国积极响应。华沙会晤后,“16+1”领导人又先后举行布加勒斯特、贝尔格莱德、苏州和里加四次会晤,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的4年来,各项协定逐步落实。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更让“16+1合作”正进入成熟期和收获期,成为中国与欧盟合作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