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姜超:中国出口规模世界第一 但附加值占比都不算高

2017-07-12 09:25:04      参与评论()人

庞大出口背后,中国赚多少钱?——从iWatch的价值链说起

摘要: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出口贸易非常庞大,但贸易竞争力如何?具体到各行业当前在全球都处于什么位次?出口庞大的背后存在哪些问题?长期来看,“中国制造”未来会有哪些提升空间和投资机会?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价值链”。

何谓价值链?每个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可能很多国家的不同企业都承担了某个环节的工作,对产品价值做出了贡献,整个链条就被叫做“价值链”。结合IHS iSuppli 2015年的报告,售价349美元的iWatch,生产成本大约为83.7美元,绝大部分价值被苹果公司创造并拿走。在生产成本中,美国的公司贡献了接近40美元的价值,日本生产的储存器贡献7.2美元价值,中国生产的电池、附带配件等贡献的价值可能不足7美元,组装测试成本仅2.5美元。此外,奥地利、意大利、法国等国的企业对iWatch价值也有贡献。了解价值链的概念以后就会发现,直接用出口金额来衡量就夸大了中国的出口,而必须将进口的其它国家制造的元部件价值剔除掉,也就是用中国贡献的附加值占比来衡量出口竞争力。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出口份额和附加值占比来审视一下中国的出口竞争力。

从出口规模看,中国绝对第一!2016年我国出口占全球总份额达到13%,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分行业来看,中国在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出口份额均接近40%,排名都位列全球第一;办公和电信设备的出口占比在2009年超越欧盟以后稳居第一,份额达到33.7%。其中的电信设备和电子化数据处理的出口份额均超过35%,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的出口份额也在20%左右。从贸易伙伴角度看,我国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在日本、美国和欧盟进口中的份额分别达到25%、21%和20%。

但从附加值看,提升空间很大!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占比才能真正反映我国对出口商品贡献的价值,相当于衡量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到底挣了多少钱。根据OECD的测算,我国出口产品的国内附加值比重约为68%,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纺织服装的国内附加值占比也仅仅处于世界中等水平;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无线电话机配件、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的整体附加值比重只有45%,远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附加值占比都超过80%。出口商品的国内附加值较低,主要还是因为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区域。例如,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依然有34%。

未来方向:技术进步,贸易升级。总结美、德、日的贸易发展轨迹:在一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时候,制造业竞争力会凸显出来,出口份额会不断提升;但随着经济增长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相比其它国家的成本优势会逐渐减弱,该国出口份额会不断被侵蚀,领先地位逐渐被成本更低的国家取代;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实现产业和贸易升级,注重技术创新,将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才能保持出口竞争力。尽管美、德、日的出口份额有所下降,但其制造业的竞争力始终处于全球前五以内的位置,原因在于三个经济体对人才、创新的重视,使得其高端制造业保持了全球领先地位。但往前看,我们对中国贸易的未来并不悲观,同样存在很多投资机会。从短期来说,去年以来全球贸易回暖,我国制造业企业仍然能从贸易改善中获益。长期来说,我国产业和贸易升级过程中,关于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的投资机会同样存在。

正文:

上周我们发布了一篇专题报告《出口改善,谁最受益?》,重点介绍了在全球经济回暖、贸易改善的情况下,国内对出口依赖、而外需改善又较多的行业最为受益。但从高频数据中我们也发现,近两年我国在全球的出口占比出现了极为罕见的下降,这有些令人担忧:是不是我国的出口竞争力边际下降了?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出口贸易从总量来看非常庞大,但贸易竞争力如何?具体到各行业当前在全球都处于什么位次?出口庞大的背后存在哪些问题?长期来看,“中国制造”未来会有哪些提升空间和投资机会?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价值链”。

1、何谓价值链?

在全球化深度发展、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一种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配送以及辅助活动往往并不是由一个国家完成的,甚至每个零部件的生产都不是来自单一一个国家,而是由多个国家的不同企业通力合作完成。每个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可能很多国家的不同企业都承担了某个环节的工作,对产品价值做出了贡献,所以整个链条就被叫做“价值链”。

以最近两年比较火的苹果公司的iWatch产品为例,结合IHS iSuppli 2015年的报告,iWatch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是由美国苹果公司完成的,应用处理器、显示屏也来自美国,但储存器来自日本和美国,用户界面来自美国、奥地利,传感器来自意大利、法国等,电池组、附带配件以及组装测试主要来自中国。

每个国家的企业在整个链条中赚了多少钱呢?结合IHS iSuppli提供的截至2015年的数据,售价349美元的iWatch,其生产成本大约为83.7美元,约为总售价的24%。其中美国的公司生产的显示屏、应用处理器、蓝牙和无线等成本合计接近40美元,日本生产的储存器成本7.2美元,而中国生产的电池、附带配件等成本可能还不足7美元,组装测试成本仅2.5美元。再考虑到76%的利润和研发销售成本是由苹果公司完成的,整个iWatch价值的大头还是让美国人拿走了。相比较而言,中国在其中获取的价值相对较低,例如代工部分的成本占总售价的比重仅为0.7%,中国企业贡献的总价值也不足5%。

了解价值链的概念以后就会发现,用传统的出口数据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贸易竞争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出口金额中,并没有将出口产品中包含的其它经济体贡献的价值给剔除掉。以中国最近几年出口增长飞快的民用无人机为例,无人机核心部件云台、以及最终的装配和销售都是由中国企业完成的,但另一类核心部件——主控芯片则是由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制造完成。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用无人机的出口金额来衡量就夸大了中国的出口,而必须将进口的其它国家制造的元部件价值剔除掉,也就是用中国贡献的附加值占比来衡量出口竞争力。接下来,我们将从出口份额和附加值占比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审视一下中国的出口竞争力,看看二者的区别。

2、从出口规模看,中国绝对第一!

2016年我国出口占全球总份额达到13%,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近二十年我国出口持续扩张,1996年时出口总规模仅为1510亿美元,2016年已经达到2.1万亿美元。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陆续超越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出口大国,并在2009年至今连续保持全球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

从具体产品来看,我国有很多产品在全球的出口份额位居首位。根据韩国国际贸易研究院的最新报告,截至2015年全球5579种出口商品中,我国有1762项产品的市场份额名列第一,这一数值远高于排名第二和第三位的美国和德国。

分行业来看,中国在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出口份额均接近40%,排名都位列全球第一。尽管机械和交通设备行业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排名第二,略逊欧盟一筹,但从具体细项看,办公和电信设备的出口占比在2009年超越欧盟以后稳居第一,份额达到33.7%。其中的电信设备和电子化数据处理的出口份额均超过35%,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的出口份额也在20%左右。

从主要贸易伙伴的角度看,我国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2017年5月我国产品在日本、美国和欧盟进口中的份额分别达到25%、21%和20%。发达国家从我国进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机械设备以及杂项制品,例如17年4月份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中,这三个大类的占比分别达到20.9%、25.2%和37.0%。

3、但从附加值看,提升空间很大!

正像我们前面所介绍的,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占比才能真正反映我国对出口商品贡献的价值,相当于衡量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到底挣了多少钱。

总体来说,我国出口产品中的国内附加值占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根据OECD的测算,我国出口产品的国内附加值比重约为68%,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附加值高的经济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等资源和原材料出口为主的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决定了其国内附加值的比重较高;而另一类则是日本、美国等科技创新较强、出口高技术和高质量产品的国家,这些国家出口产品的国内附加值占比普遍超过85%。而中国、越南、泰国、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制造业国家国内附加值占比则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经济体的资源品不是特别富有,在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不同行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占比较高。依靠自然资源的农牧产品的国内附加值占比最高,接近90%。而制造业中,食品、纺织服装等中低端产品的国内附加值也都超过70%,主因在于这些行业主要依赖劳动力投入,产品生产对技术和创新的要求也不高,原材料方面我国也具备配套产业。

而依赖国外原材料和技术进口的产业的国内附加值普遍偏低。例如机电产品(包括计算机、电子和电气设备)、木材造纸、化学和非金属产品等国内附加值不足60%。结合在出口中的占比可以发现,虽然计算机电子和光学设备的出口占比最高,但其国内附加值比重不到50%,在主要出口产品中是最低的。

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的国内附加值占比都不算高。服装(6.6%)、纺织(5.1%)、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6.4%)、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及部件(4.9%)在我国出口中占比较大。但与主要经济体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纺织服装的国内附加值占比处于世界中等水平;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无线电话机配件、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的整体附加值比重只有45%,远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附加值占比都超过80%。

关于中国出口附加值偏低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从“微笑曲线”得到一些启示。“微笑曲线”被广泛用于描述产业链中的国际分工,位于“微笑曲线”两端的创新研发和营销服务在产业链中的附加值最高,而位于中间的加工和装配附加值则相对较低。我国出口商品的国内附加值较低,主要还是因为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区域。

例如,虽然我国出口中的加工贸易占比逐年下降,但仍然占有较大比例。改革开放初期加工贸易在我国快速发展,到08年金融危机之前已占总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危机后,全球增长放缓、外需低迷,国内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上升,中低端的加工制造业虽然在向周边更具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但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依然有34%。

4、未来方向:技术进步,贸易升级

关于未来的贸易格局,我们不妨将时间拉长一些,参照一下历史经验。在二战前后的几十年中,美国都是全球第一出口大国;但二战以后,由于采用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德国和日本逐渐取代了美国的出口份额:德国的出口份额从40年代的不足2%提高到90年代初的12%,日本从不足1%提高到近10%。9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制造”迅速崛起,出口份额从不足2%上升到当前的13%以上,日本、美国、德国的出口份额均有下降。

总结各国贸易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有一个规律:在一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时候,制造业竞争力会凸显出来,出口份额会不断提升;但随着经济增长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相比其它国家的成本优势会逐渐减弱,该国在全球出口、尤其是中低端制造业出口的份额会不断被侵蚀,领先地位逐渐被成本更低的国家取代;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实现产业和贸易的升级,注重技术创新,将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才能保持持久的出口竞争力。

所以,尽管美、德、日的出口份额有所下降,但其制造业的竞争力始终处于全球前五以内的位置,原因在于三个经济体对人才、创新的重视,使得其高端制造业保持了全球领先地位。例如,美国、日本和德国在电子、计算机和光学设备、电气机械和设备等行业的出口附加值占比普遍在80%以上,而中国、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均不及50%。高附加值占比意味着这些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赚取”的更多,而背后是技术创新和高产品质量做支撑。根据德勤对主要经济体CEO的调查报告,美、德、日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是人才、创新政策和环境、物质基础设施等,而中国和印度主要来源于成本优势。但依靠人力成本优势的行业往往容易被其它经济体所取代,而真正能使一国制造业长期保持竞争力的是人才和创新。

但往前看,我们对中国贸易的未来并不悲观,同样存在很多投资机会。从短期来说,由于占有高市场份额,“中国制造”在全球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截至16年底,中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高达13.2%。尤其是去年以来全球贸易回暖,我国制造业企业仍然能从贸易改善中获益。

但长期来说,我国需要逐步实现产业和贸易的升级。中国劳动力、环保等成本在不断提高,而印度、越南等经济体劳动力成本较低,软硬件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改善,未来可能会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构成冲击。截至17年5月,中国在主要经济体中的出口份额相比15年底降幅高达0.8个百分点,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这一指标从没有下降过。所以要想保持中国贸易的国际地位、实现制造业从“大”到“强”的转变,产业和贸易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过程中,关于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的投资机会同样存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