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揭开假记者真面目:犯罪手法粗糙 敲诈为何频频得手(4)

2017-07-12 09:23:12    新浪综合  参与评论()人

因高额经济利益驱使,这个犯罪团伙内部还出现了“黑吃黑”情况。2016年6月份,史兴望、张国强因不满赵桂峰独吞敲诈赃款,经合谋后,由张国强找人冒充警察身份,以公安局要抓赵桂峰相威胁,从赵桂峰手中敲诈6万元,事后二人共同分赃。

媒体管理漏洞亟待堵塞

“这起案件提示我们,一是‘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还要深入推进,二是相关媒体要严格管理证件。”河北省“扫黄打非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许多企业 不了解新闻媒体,不熟悉记者采访工作,不具备辨别记者证真伪的能力,下一步,扫黄打非部门需要在基层特别是企业中宣传普及相关知识。

在这批案件中,犯罪分子之所以频频得手,与有关新闻媒体管理不严有直接关系。办案民警发现,这些人交1万至4万元不等的价格,就能把证件拿下 来,对于该人是否有相应的业务水平、学历水平、甚至有无违法犯罪前科,发证单位一概不管。证件办下来后,发证单位每年收取1万至2万不等的年检费用。同 时,为了广告收入,发证单位对刊发内容和工作人员的行为缺乏有效监管,特别是对工作人员的敲诈行为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连贾乙这种有犯罪前科 的人竟然花钱成了某知名网站的工作人员,只是后来贾乙被人举报敲诈勒索,该网站才把贾乙除名。“相关媒体应负起责任,严格工作证件的发放和管理,不给别有 用心的人可乘之机,更不能靠卖工作证赚钱。”一位办案民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