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揭开假记者真面目:犯罪手法粗糙 敲诈为何频频得手(3)

2017-07-12 09:23:12    新浪综合  参与评论()人

团伙中的另一位“资深媒体人”马琳,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从事“假记者”时间达10余年之久,拥有的媒体证件多达12家。马琳曾经在某媒 体做过发行工作,对媒体有一定了解,对外一直自称记者,时间长了大家也以为马琳就是真记者,就连马琳自己都深信不疑。2015年,马琳通过朋友花8000 元钱办理了“三农内参”工作证,并开始以此为名四处招摇。2016年,马琳又为自己的儿子宋军乐办理了“三农内参”工作证,母子二人一起当起了“记者”。 宋军乐后来又和赵桂峰、史兴望勾结在一起,共同寻找作案对象,四处敲诈勒索。直到落网,犯罪嫌疑人马琳才后悔莫及:“我错了,我更不应该给他办证,都是我 害了儿子呀!”

这些所谓的“记者”不是劣迹斑斑的前服刑犯,就是文化水平很低的半文盲。史兴望、贾乙等6人有抢劫、盗窃、聚众斗殴、伪造印章、故意伤害等犯罪 前科。赵桂峰原来就是一个干装修的包工头,后来打麻将的时候认识了史兴望。而据史兴望交代,他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原来就是种地的农民。

赵桂峰、史兴望等人通过花钱或其他方式办理了“三农内参”“中国新闻播报社”“法制监督在线”等媒体的证件后,驾车流窜至衡水及周边县市,主要 寻找有烟筒往外冒烟或者往外排污水的企业。他们既没有专业的检测设备,也不懂相关的环保政策和标准,在未经确定企业排放物是否超标的情况下,不明就里实施 敲诈,竟然频频得手。

“其实,他们的犯罪手法是很粗糙的,并不复杂,就是冒用记者身份,一边上门勒索,一边拨打环保督察热线,以曝光问题为要挟,一方面向环保局施压,另一方面通过环保局向企业施压。”负责侦办案件的民警张义说,许多企业都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花钱消灾,给钱了事。

正是企业的这种态度使骗子们尝到了甜头,敢于反复作案。阜城县一家企业前后被该团伙敲诈了4次共计19万元,“我们还以为这家企业真的有问题, 后来环保局还去了几次检查,什么问题都没有,但假记者一去,他们就给钱。”办案民警说,“看来大家对媒体还真是怕。”枣强县一位镀锌厂的负责人对记者说, “我们做企业的宁可得罪君子,不愿得罪小人。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些人来不是为了报道就是来要钱的,反正要的也不多,多了我们也不给,每次都是几百元就打 发了。”类似的心态在被敲诈勒索的30余家企业里是很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