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揭开假记者真面目:犯罪手法粗糙 敲诈为何频频得手

2017-07-12 09:23:12    新浪综合  参与评论()人

揭开假记者的真面目

人民日报

“记者”频频登门

衡水市建民纤维素厂位于河北省武邑县光明村,周围数里都是农田,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从镇上延伸至厂区。路窄地偏,如果不是熟悉道路的当地 人,外人通常很难找到这里。自2009年开办以来,这家小型民营企业一直平静地从事生产。但从2012年开始,一伙又一伙“记者”接连不断地找上门来,工 厂的平静从此被打破了。

“最疯狂的时候,一个星期来了三拨,每次都说我们企业环保不达标,拿着报道和照片问我们想怎么办。”纤维素厂总经理李强(化名)摇着头说,“能 怎么办?给钱呗。但没想到,越给钱,来的越多。”由于“记者”们年年都来,李强和厂里的职工已经习以为常了,每次不是请吃一顿饭,就是包个红包,送上一番 好话,把他们打发走。

几年来,虽然对“记者”们的真假也有所怀疑,但每次“记者”们都掏出“工作证”“采访证”。“我们也分不清真的假的,而且他们要的钱也不多,少的三四百元,多的千八百元,给了就走。”李强说。

但2016年3月,就在建民纤维素厂刚刚拿到一笔外贸订单,正在全力生产的时候,“记者”们又来了。这次李强付出了2万元才算把事情摆平。“那 位姓贾的记者说,我们被北京的一家媒体盯上了,人家要整我们,要我跟他去北京找关系。”李强说,自己心里非常忐忑,虽然工厂所有手续都是齐全的、合规的, 但近几年国内市场不好,好不容易拿到了外贸订单,如果因为媒体报道导致工厂停产,耽误了船期,外商是要索赔的,那样的话,好不容易打开的外销市场就完了。 李强只好忍气吞声,和“贾记者”去了北京,见到了一位自称是“马部长”的媒体领导,在送了2万元后,对方答应不报道。

就在“记者”们胃口越来越大,李强不堪其扰的时候,从2016年12月以后,再也没有“记者”登门了,建民纤维素厂又恢复了平静而正常的生产。

“公安部门来找我核实案情时,我才知道那些人是假记者,都被抓起来了。哎呀,高兴得我一整天什么事也没做,喝了一天的酒。”李强说。

“记者”纷纷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