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金融业高增长报告发布 专家建议改进金融监管协调机制(2)

2017-07-11 09:04:43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参与评论()人

金融业高增长带来潜在风险

《报告》认为,中国金融业高增长的潜在风险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金融业自身增长与实体经济不协调的风险。首先,目前“资金空转”、“脱实入虚”等问题严峻,使金融稳健发展的基础丧失。实体经济下滑意味着金融成为“无源之水”。其次,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低下,使金融可持续经营的能力下降。第三,金融工具单一和投资渠道缺乏,使金融风险在部分领域显著积聚。对国内企业而言,目前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仍是银行信贷,对大多数居民而言,获取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渠道只有股票和房地产,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一度导致市场上出现“资产荒”现象;房地产价格特别是一线城市房价的持续上涨让住房成为最受青睐的“炒作”对象,房地产领域的风险已不容忽视。

另一个潜在风险是在强化监管背景下金融部门去杠杆可能带来的冲击。今年3月以来,监管机构下发多个文件强化监管。在强化监管的同时,金融去杠杆的工作已经悄然展开。2017年以来,央行总资产从1月的34.8万亿元下降至3月的33.7万亿元,下降了1.1万亿元;其中,外汇占款下降0.1万亿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下降了1万亿元(对政府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未发生变化,对非金融公司债权略有增加)。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如果资金不停留在金融体系内部,是否能够进入实体经济以及以什么样的价格进入实体经济,这直接决定了“脱实向虚”能否转变为“脱虚向实”。因此,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产生“去杠杆——产出收缩——价格下降”的螺旋式循环,即经济下行阶段的金融加速器效应,避免“去杠杆”通过“债务——通货紧缩”循环加剧经济下滑。

提高金融监管穿透力

对于金融之间发展失衡的纠正,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指出,从杠杆率角度纠正,分母是以实体经济为代表的GDP,分子则是金融体系。在增大分母方面,目前我们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很好地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分子的金融体系,其内部需要降杠杆,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一个中性的货币环境。目前,金融业单靠量的扩张,已无法满足实体经济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的金融需求,量的过度扩张会导致不平衡加剧,催生金融业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