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金融业高增长报告发布 专家建议改进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2017-07-11 09:04:43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金融业高增长:逻辑与风险》报告发布

专家建议改进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财经院”)与中国财富传媒集团、中国财富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金融业高增长:逻辑与风险》(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由财经院院长何德旭研究员牵头完成,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资金空转”、“脱实向虚”等问题,从金融部门自身的增长出发,基于金融业增加值这一核心指标,对我国金融业高增长的表现、成因与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从宏观调控方式转变、“十三五”金融发展目标、金融监管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中国财富传媒集团董事、副总裁杜跃进出席发布会并致辞,中国财富传媒集团中国证券报常务副总编辑段国选出席发布会。

《报告》指出,近10年来,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翻一番。尤其是,2012年以来我国金融业的高增长是在制造业快速下滑的背景下发生的,这意味着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在丧失,预示着风险爆发的可能性正在提高。《报告》建议,“十三五”期间,把金融工作的重点聚焦于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上,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同时进一步改进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本报记者 张玉洁 程竹

金融业高增长与制造业下滑共存

《报告》指出,近10年来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翻一番,从2005年的4%迅速攀升至2015年的8.44%——该数值不仅高于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高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值得警惕的是,2012年以来我国金融业的高增长是在制造业快速下滑的背景下发生的,这意味着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在丧失,预示着风险爆发的可能性正在提高。

“2003年后,我国金融业增速就已高于GDP增速,当前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4%。而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前,也就是2007年,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仅是7.6%,低于我国目前水平。从增速来看,美国在1950年至今,金融业增速和GDP关系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财经院综合经济战略研究部副研究员汪川说。

《报告》认为,中国金融业这一轮快速增长,是传统宏观调控手段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不匹配、金融创新快速推进与监管改革相对滞后的不协调、股票市场剧烈波动与房地产价格新一轮上涨相结合等诸多矛盾的集中体现。从货币因素看,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货币政策过度侧重经济增长目标,使金融业高增长成为必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下,影子银行等机构的兴起对金融业高增长起到助推作用。从股市因素看,股市扩容与股价波动是金融业增加值占比提高的重要原因。股票市场既为实体经济提供直接融资渠道,扩大居民的财富效应,也蕴含着剧烈波动风险以及对实体经济投资的“挤出”,其根源是实体经济与股票市场投资收益率的差异。此外,从房地产因素看,金融渠道特别是银行贷款是房地产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金融业的高增长与房地产业有重要关联。如果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进一步累积,信贷泡沫的膨胀与破灭在所难免,其对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的冲击同样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