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社科院:京津冀发展差距缩小 产业转移落地仍有难度(2)

2017-06-06 11:25:52    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评论()人

部分行业转移协作机会增多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上述报告发现,受访者认为一般制造业和商贸物流业对外转移最为明显,而金融服务(金融后台)、健康养老、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等行业向外转移进展相对缓慢,其他行业进展介于中间。

报告显示,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化工石化、钢铁等行业出现转移协作机会增多的趋势,具有基地化的特征。

以电子信息为例,河北省正定高新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共同建设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基地,承接国内外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生产制造环节。

尽管化工和钢铁等领域协作机会增多,但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贵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并不是意味着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上输出的产业是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产业转移协作进入深层次阶段,不仅是一般性制造业的转移,更多向科技研发、产业创新等方向前行。

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办常务副主任王海臣今年年初曾表示,北京不是在“甩包袱”。这几年北京关停了1341家企业,主要是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企业,没有把所谓的低端企业丢给河北、天津。但在高端制造业中,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制造环节,要进行疏解。

王海臣指出,疏解过程中也包括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在2015年基础上,2016年北京向津冀的技术输出额达154亿元,同比增长38.7%。可以看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绝不是向天津、河北疏解北京压力,而是更好地谋划三地产业发展。

报告建议,中央企业拥有数量众多的“国字号”科研院所,它们长期占据了国内行业技术和标准的制高点,技术积累雄厚,人才资源丰富。中央企业在推动京津冀产业转移协作中也可发挥行业整合作用,特别是在钢铁、有色、装备制造、电子等行业领域可以为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融合发展发挥特殊的作用。

探索产业转移协作市场机制

尽管京津冀产业转移协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报告同时指出,京津冀产业转移协作具有机会多、落地难等特点。

报告显示,在512位京津冀三地受访者中,20.7%的受访者认为京津冀产业转移合作项目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53.3%的受访者认为产业转移合作项目多,但落地困难;21.7%的受访者认为产业转移合作项目不多,推进困难;4.3%的受访者认为产业转移合作项目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