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一个国家的逆袭:德国制造原本是臭名昭著的山寨货(2)

2017-05-25 10:13:21    智谷趋势  参与评论()人

德国人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了大量经济情报。回到德国,这些情报被研究复制,模仿成产品。然后,再出口到英国,堂而皇之,进入英国家庭。

德国当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更使德国产品,有着廉价的特征。一时间,在英国市场上,从铅笔、玩具、药品、钟表、啤酒、纺织物、工具到钢琴和家具,无不充斥着“德国制造”。

英国人气不过,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Merchandise Marks Act)规定,所有的外国进口产品,必须打上产地国的标志。而这项法案的重点打击对象,就是来自日耳曼的“德国制造”。

但是,多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战略失误,一个重大的误判!1896年,英国记者威廉姆斯(E. E. Williams)在他的《德国制造》书中,大声疾呼,那项法案,那个大英帝国的伟大发明,错就错在,它给德国生产厂家,做了免费广告。它所起的作用,不是一篇探讨贸易关系的学术论文,而是一个“战斗的号角”。

从那时起,德国人开始行动。不再抄袭仿造,而是发明创造,研制出属于自己的、名副其实的原创“德国制造”。

威廉姆斯在《德国制造》中,曾提到过一家在埃尔博菲尔德(Elberfeld)的化工企业。这家不大的工厂,竟雇佣了60多名化学工程师。这些人拿着高薪,却并不参与日常生产,只做科研。

威廉姆斯说,在英国人眼里,这些人,啥都没干。等到“啥都没干”的那些人,发明出一种新的产品,这个德国企业,就在高质量、新产品的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威廉姆斯补充说,这样的企业在德国,并非个别现象。埃尔博菲尔德,是整个德国体系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

除了科研,德国人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工业标准体系,叫做“DIN Norm”(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德国工业标准)。从1918年的第一号“锥形销”标准开始,迄今已有33149个标准项目。这些标准,日积月累,涉及到从工业生产到民用产品的各个领域。如今,其中80%以上的“DIN Norm”,已为欧洲各国所采用。

很快,英国消费者就根据自身的使用经验,得出了新的感受和认知:还是那些同样的“德国制造”,铅笔、玩具、药品、钟表、啤酒、纺织物、工具、钢琴和家具,比起本国产品,变得结实、耐用,而且一如既往得便宜。

关键词:德国遗产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