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监管压力下银行出现负债荒 资产端LPR出现稳定幻象(2)

2017-05-24 15:34:40    新浪综合  参与评论()人

由此带来的是居民更多地将资金从银行存款转向货基、银行理财等金融理财产品当中。由于缺乏权威的数据,我们以个人零售客户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互联网宝类产品的规模来一窥居民资金的转向变化。

在剔除赎回与申购限制因素的扰动后,我们发现仅开放申购与开放赎回的互联网宝类产品的资金规模在2016年四季度就已大幅上涨了近6000亿,总规模达到了1.8万亿。

而在货基、银行理财等金融理财产品拿到居民资金后,一部分是投向了同业存款、同业存单等同业资产,另一部分则是直接买了利率债、信用债等资产。

如果是前者,对银行来说是一个低成本的居民零售资金转向高成本的同业批发资金过程;如果是后者,对银行是直接的居民存款流失。

过去这种存款流失与成本的转移,银行可能还勉强能抗住,毕竟“金融脱媒”的现象已经持续存在了较长的时间。但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下,这可能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

因为在监管去通道、去嵌套、去同业套利的压力下,过去放类信贷的非标所能形成的存款在逐渐消失;同业理财增速下滑,季末回表内冲存款的作用也在减弱;而祸不单行的是现在又即将进入二季度季末的考核月,在考核压力下,银行又有很强的冲存款的诉求。

所以,在多座大山的压迫下,银行体系内可能是存在着很大的存款缺口的。

怎么解决呢?最简单也最快的方法:上调存款利率,提高储蓄人的存款收益。也正是在这个逻辑下,我们看到各商业银行出现上浮存款利率、拉存款的竞争,国库定存招投标利率也出现主动上调的现象。

到此,我们总结一下负债端:Shibor的上涨所反映的并非只是同业成本的上涨,背后隐藏的是银行各个业务线所面临的负债荒。

那资产端呢?如果银行负债成本上涨,为何银行不调整贷款基础利率(LPR)来应对呢?这是否意味着实体融资成本并没有受到影响呢?

这可能只是竞争压力下的幻象。

LPR是十家大中型的商业银行对最优质客户发放贷款利率的反映。在实体投资回报率低下、实体信用风险较大的当前,这些客户无疑是银行最主要的竞争对象,他们的融资手段也相对丰富,对贷款具有极高的替代性。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贷款利率是具有向下刚性的,银行不会随便提高这部分客户的贷款利率,因为一旦谁率先提高,谁就可能会率先失去这部分客户。

但是在净息差不断收窄的压力下,也没有哪个银行会随便挑起价格战,降低LPR,因为这无疑于在业内断了自己的名誉与后路。

所以,我们看到在2015年10月降息至4.35%后,LPR并没有随着Shibor的大幅下降或上涨而进行波动,而是盯住了贷款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4.3%的利率水平不变。

未来LPR如果发生变动,我们认为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央行直接真正加息,给银行提价的理由,这可能也是银行内心所希望的;二是负债端压力过大,成本过高,银行实在无法忍受,主动上浮LPR,比如说2013年债灾时基准利率不变,但LPR主动上浮了5BP。

关键词:同业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