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将“教师”与“教育”剥离
同时,智课教育尝试将教育过程脱离于教师,即便教师离职,也不会对机构的内核造成过多影响。这种产品架构,在TechWeb看来是健康的、持久的。
北美老师在线上教学,将“原汁原味”的英文口音带给孩子,本土教师通过AI视觉技术对学生的行为、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据悉,作为投资方百度为智课教育提供了人体定位识别技术。可以统计学生热点活动空间、学习投入度量化。
“线上直播+小班的模式,可以用3000块人民币/每月每人,替代2.5万/每月每人的外教课程。”
直播技术和AI识别技术,无疑从本质逻辑上把教育“生产关系-生产力”进行了升级。
减少传统教师的“抵触”心理
放眼国内教育,公办学校体系的信息化管理服务,核心诉求是技术部署成本低、教师易接受。然而这只是校长的“一厢情愿”,教师们日常面临巨大、复杂的教学压力,面对新技术,接受程度目前来讲不算高,AI教育领域的创业者,本身并不为此抱以过多期望。
如何AI教育产品无痛带给学校?不少创业公司认为,使用教学管理系统,针对不同学科使用不同的培养方式,针对学生的优劣势进行个性化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TechWeb此前在其他领域的AI产品研究中发现,一切AI落地的矛盾都在于从事人员对于新技术的抗拒、抵触、拒绝心理,本质是担心被替代掉。然而自由市场对于生产效率的渴望远远大于对个体的包容,所以只用AI创业者以全新的思路做产品,才能有可能在传统市场中逐步推进、不断演化。
本文部分内容与思考,结合了投中网组织的线下“AI+教育”主题沙龙讨论会。
(原标题:代表委员提醒: 重视AI换脸背后的伦理隐忧)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前段时间,一则短视频火了。网友用人工智能技术,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演员朱茵的脸换成了杨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