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供应链金融风险频发,区块链技术能否彻底排雷?

供应链金融风险频发,区块链技术能否彻底排雷?
2019-08-02 17:47:27 第一财经

一边是上下游小微企业贷款难,一边是“萝卜章”事件频发。近期,供应链金融风波不断。不过,相比过去的线下模式,随着线上模式的不断演进,一些供应链金融风险难题已可以提前排雷。

不久前,银保监会向机构下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要求供应链金融坚持交易背景真实,严防虚假交易、虚构融资、非法获利现象。其中提到,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将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交易环节。

实际上,“供应链金融+区块链”的模式已被多家银行保险机构、金融科技公司探索并应用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不过,有观点认为,线上贷款模式仅提高了造假成本,无法根除风险隐患,由此引发热议。

线上排雷

近期,供应链金融爆雷事件给金融机构敲了警钟:不能因为供应链金融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满足,而忽视其风险的特殊性。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以实体经济中产业链上下游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及可用于抵质押的存货进行融资服务。理论上,这种融资模式构筑了隔离融资主体信用风险的“防火墙”,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多雷区。

光大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旭在研报中指出,供应链金融的雷区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在操作监督上未能提前识别虚假贸易、对物流/仓储监管不到位、其他操作细节上存在瑕疵;在信用资质判断方面,担保方的信用资质较弱、核心企业的信用资质恶化等。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般而言,在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合同、发票等涉及贸易背景真实性问题给审核方带来很大风险。因此,各家金融机构一般会增加对融资方的授信、核心企业的确权及其他附加手段。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