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上市公司并购不能只想“割韭菜”(2)

上市公司并购不能只想“割韭菜”(2)
2019-06-05 16:54:55 第一财经

早在收购MP & Silva公司之初的2016年3月,暴风集团及其实际控制人冯鑫与光大资本曾签下回购协议,约定浸鑫基金收购MP & Silva后,A股上市的暴风集团应在18个月内尽快完成最终收购——由暴风集团收购浸鑫基金52.03亿元全部份额,间接获得MP & Silva公司控制权,按这个方案,上市公司和股民埋单,所有参与浸鑫基金的投资方获利退出。

资本方设想的理想收购时间点是2017年11月,如果暴风集团此时顺利并购MP & Silva公司,一年后并购标的破产倒闭,那么出现的“巨坑”就得A股投资者集体埋单。

事实上,在A股市场,类似光大资本和暴风集团这样“割韭菜”的情况并不少见。以往上市公司往往热衷于并购,且给予被并购标的相当高的溢价。而在被并购标的中,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等利益相关人,不少已配合各路资本提前埋伏,即便被并购标的后期业绩表现不如预期,前者早已赚得盆满钵满,而留下的“坑”往往通过上市公司市值蒸发来填平,也就是让全体中小投资者埋单。

因此,针对资本方联合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试图“割韭菜”的现象,监管层不应坐视不管。一旦坐实,除了严惩相关责任人之外,还需畅通广大中小投资者索赔渠道和机制。去年底,上市公司集体开启商誉减持浪潮,绝大部分就是因为并购标的业绩不达预期,而这其中多少涉嫌利益输送,值得严查。监管的目的在于,让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不敢再有“割韭菜”思维。

此次暴风集团联合光大资本试图“割韭菜”事件,也是一次投资者风险教育样板。此前,上市公司一讲故事、包装“高大上”的并购标的,往往就能在二级市场迎来追捧,股价水涨船高。未来,投资者应该擦亮眼睛,不能完全将“踩雷”归咎于对方,加强自身辨识能力与价值投资意识也十分重要。

(作者系第一财经评论员)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