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第二,民生福祉明显改善。1982-2002年,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月均增长0.90%,高于此前二十年的0.77%。伴随着通胀水平的显著下降,美国家庭也更好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果实。尽管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月度均值上升至91,高于前期的79。
第三,直接融资大幅提升。1962年-1982年,美国非金融企业融资结构中的直接融资占比从逾85%下滑至约75%的低位,一方面由于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传统制造业的比重并未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也源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放开利率上限对于直接融资的相对打压。但1982年-2002年间,随着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直接融资比重持续回升,也为先进制造和高端消费崛起提供了保障。
研报认为,中国经济“减速增质”内涵丰富,望引领资本市场跨越式发展。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类比国际经验,随着“减速增质”在改变经济内生动能、改善分配制度、提升风险偏好等方面逐步深化,资本市场的长周期繁荣可期。
第一,总需求结构趋于合理,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处在上升通道。本世纪初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迎来了高速增长的时期,但增长动力的分布却有所失衡,2000-201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于GDP增长的贡献仅为50.8%,大幅低于1978-2018年的均值(58.5%)。近五年来,随着“调结构”的边际位序明显上升,消费的贡献显著提升至61.8%,而经济增长模式的优化也提振了消费和投资信心。
第二,收入分配明显改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增速持续为正。1998年-2008年间,我国名义GDP增速从约7%上升至约20%,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却低于GDP增速超过2个百分点,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大幅落后逾4个百分点。2009年以来,收入分配格局出现明显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反超名义GDP增速,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高于城镇,为未来的消费重心下沉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