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票据套利引最强关注,已有银行开展自查

2019-02-26 09:16:3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迎来最“强”关注后,2月25日,票据套利再被提及,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称:“根据我们调查看,新增票据融资基本都是企业正常资金周转需要,都是有商品交易为背景,但不排除个别出于赚利差而进行套利。银行通过同业票据买卖进行套利是个别现象,但我们也在加强检查,如果发现这些资金完全出于逃避监管、完全套利、没有流向实体经济,将采取严格处罚。”

频被点名之下,票据套利严监管已是业内共识。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近期已有银行开展自查。华东一家城商行票据从业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总行将于2月末开始全行票据贴现业务检查,主要工作在于防票据中介和确认贸易真实性。

上述人士还称,银行将从三方面来进行自查,一是通过查看票面背书,结合贴现频率、资金流向等排查疑似中介;二是通过财务报表数据是否异常、贴现量与销售收入的匹配性确认贸易背景;三是做好客户的合规提醒,禁止贴现资金用于归还贷款、购买理财及结构性存款,以及用于承兑、开证保证金等。

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招行正通过严查承兑业务的贸易背景以及控制作为承兑保证金的结构性存款利率低于贴现利率来遏制票据业务的资金空转和套利情况。

一家大型股份行人士亦向记者说道,目前行内已开启票据自查,“反套利针对的是贴现环节,所以基本上还是排查是否是融资性票据,商业银行至少要在逻辑上确保真实。”他解释道。

综合来看,银行在进行票据套利管控时,主要从开票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贴现资金流向上双管齐下,其中开票环节的贸易背景是严查重点。众所周知,企业开票需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在纸票时代,不乏虚假开票,甚至闹出过报纸充当票据的大案。不过,自去年5月1日“金税三期”再次升级之后,联合合并后的国地税可快速对所有纳税人信息进行整合,以大数据著称的“金税三期”通过电子化和数据化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创造虚假贸易背景的可能。

而关于票据贴现利率与结构性存款利率的利差,目前也正趋向缩窄。票据融资这端,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2月以来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和环渤海地区6个月期的票据贴现利率范围大多分布在2.8%到3.60%之间;结构性存款这端,目前商业银行正在压低结构性存款利率,多数银行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已由去年近5%的高位下降至4%左右。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分析称,随着结构性存款利率向合理水平回归,目前基本没有套利空间。他称:“在市场条件下持续的套利是难以存在的,套利行为本身也会消除套利空间。”

事实上,近两年多来,票据融资业务一直处于调整期,2016年随着金融去杠杆和严监管的开展,银行间利率高企,票据市场受到波及。直至2018年下半年,情况才有所好转。货币政策的逐渐放松、银行间利率的不断下降,再加之小企业的票据贴现被计入银行普惠金融考核等因素,促使票据融资呈快速增长态势,也因此票据套利重被市场关注。

彼时,上海一家外贸企业主对记者说道,“周围的确有企业在利用票据进行套利,也有不少票贩子来找我们收票,感觉交易圈特别火爆,有两年没看到这种情况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票据是一种良好的融资方式。盛松成表示,就票据融资而言,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需要区别对待。在加强监管检查的同时,也应避免一刀切、一窝蜂,发现问题就要坚决整改,该支持的还应支持,维护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企稳的势头。

至于严监管下银行的相关业务应如何调整?兴业研究分析师郭益忻认为,对于票据,支持实体融资之外,富裕空间不宜过大, 防止受到可能的利率脉冲冲击;对于结构性存款,短期以稳规模为主,期限暂以短端为宜。

责编:林洁琛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