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从贸易摩擦到制造业发力,美、德、中三种模式,谁将引领未来?(3)

2019-02-12 11:42:00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德国模式则是工匠模式,着力于在一亩三分地上做到登峰造极,在产业垂直升级方面无人能敌。

以制造业作为经济脊梁的德国,其金融、教育、社会福利体系都围绕着“制造业”这个定海神针,具体来说银行而非证券业占据金融领域的头把交易,银行倾向于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特征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此外,双元制教育开启“工匠要从娃娃抓起”同时也将“服务工厂”打造成青年人择业的不二选择,“十几岁进入工厂当学徒,获得职业技术执照后只专注在一颗螺丝钉上”是职业生涯的普遍写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英语老师成为互联网的老大”在德国可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依此观之,德国提出以物联网为关键词的“工业4.0”也仅是在工业1.0、2.0、3.0并联式发展之后的惊人一跃而已。

3.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是群众路线,走的是外延扩张型。后危机时代,中国模式过去以“环境透支、劳动力透支、资源透支”等揭开其面纱——投资、资源、政府强大组织能力成就了中国的崛起。

一方面中国制造技术上“浅尝辄止”只能依靠低价走“亲民路线”,与德、美的高精尖拉开差距。

另一方面,却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产业链,小到义乌琳琅满目的商品,大到高铁、大型民用飞机、核电设备,可谓将外延式扩张发挥到极致。

中国制造的困难与空间

如果说,美国、德国制造业发展沿袭此前的成就,可继续在原来的高精尖道路上发力,那么中国制造的跃迁压力巨大,毕竟旧模式路径不可依赖已是有目共睹,新旧经济交替下,中国模式正处于裂变之中,未来中国或是美、德模式杂交体。

环境、人口、就业等因素促使中国制造业必须走斜向运动。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