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绿色金融改革试验一年半:政府和银行的动力与困惑(3)

2018-12-29 09:13:3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北京环境交易所绿色金融协会办公室主任饶淑玲认为,相对而言,绿色信贷在国内整个绿色金融体系中进展最为明显,增长最迅速和制度最健全。

“但是,《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目前在21家主要银行机构中处于试用阶段。由于欠缺统一的绿色信贷统计标准,各家银行统计信贷制度五花八门,参差不齐。由于未经第三方机构评估,各家银行贴‘绿’标签现象严重,上报的绿色信贷规模让社会公众莫衷一是,难辨真伪。”饶淑玲表示。

饶淑玲认为,财政、环保、税务等部门对银行支持节能环保企业或项目缺乏响应的配套激励政策,导致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内生动力不足。“但随着人民银行将绿色信贷纳入MPA(宏观审慎)考核,银行配置绿色资产的动力和能力有望获得明显的改善。”饶淑玲说。

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持续走在创新绿色信贷产品的道路上,早在2006年就在国内首推能效项目融资产品、2016年又推出绿色按揭贷业务。

对于标准认定与激励机制等问题,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在绿色金融起步时期,兴业银行遇到的最大困难其实就是对市场的理解和内部的认识存在差异,比如在市场方面,什么是节能减排?如何认定项目的节能减排属性?环境效益如何测算等等?

而后,随着业务的发展,也遇到了商业银行在推进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如绿色产业项目普遍有融资期限长,对利率水平敏感的特点,对金融机构长期限低利率的资金配置是一大挑战;部分新兴绿色产业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绿色金融界定标准不统一;正向引导和激励机制不足等。”罗施毅说。

“同时,随着绿色金融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我们也遇到了新问题,比如,今年11月兴业银行发行了首支境外绿色金融债券,进行了绿色金融国际化的积极尝试。但在绿色债券的发行上,目前境内外绿债市场存在绿色标准界定不统一、信息披露机制不一致、责任投资人群体建设不同步等差异性,为发行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罗施毅说。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此前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上也表示,未来,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内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研究,成熟一项,落地一项,适时推动建立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另一方面,推动形成相对统一的国际标准,实现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有效衔接。

“同时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以确保标准真正落实。”徐忠说。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