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上交所谈“从沪港通到沪伦通”:中资金融机构将迎更多机遇

2018-12-04 18:18:20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今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共有100个金融中心进入榜单,上海排名第五,较上期提升一位。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个更为开放的资本市场、更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都不可或缺。在中国证监会(下称“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等的推动下,沪伦通箭在弦上,这也是在继沪港通后值得关注的金融创新,并将给予国内金融机构更多机遇。

对此,近期上交所国际发展部总监傅浩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沪港通曾被英国《金融时报》誉为欧元诞生以来最大的金融创新,其将两个市场高度贯通。而沪伦通的问题则在于时差,“如果要复制沪港通模式,那么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让全市场加班,但这并不可行,而替代方法就是通过DR(存托凭证)来间接实现。但沪伦通的特点并不仅仅在DR的双向上市,否则不能叫做‘通’。沪伦通在DR和基础证券之间建立了很好的双向转换机制,两者可以较为方便地相互转换,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安排”。

傅浩也表示,沪港通的开通吸引了全球关注,从那时开始,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全球对中国市场的投资热情也不断提升。而沪伦通则将给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沪伦通需要用到中资券商做账簿管理人、分销商、做市商,会带来不少业务机会,对中资券商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在沪伦通机制下,无论是CDR还是GDR的数目都会是逐步增加的,因此可以让中资机构在慢慢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如何为中资金融机构带来更多国际业务的机会,这也是上交所在做推动业务创新过程中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沪伦通双向转换机制是亮点

距离年内开通沪伦通的目标越来越近。 据了解,12月8日沪伦通经纪业务将进行通关测试,测试完成后业务将准备上线,标的也将陆续公布。

此前,在征求意见近一个月后, 10月12日证监会也发布《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的监管规定(试行)》,从“明确沪伦通CDR发行审核制度”、“明确CDR跨境转换制度安排”、“明确CDR持续监管要求”等五大方面构建了沪伦通运行的业务框架及监管体系。

其实,所谓的“CDR跨境转换制度安排”也是沪伦通的重要亮点之一。“沪伦通怎么通,不仅是把英国的上市公司拿到中国来上市(反之亦然),而且还要在DR和基础股票之间建立双向转换机制,资金也能在相应机制下互联互通、双向流动。”他告诉记者。

上交所此前也表示,“沪伦通”东西双向业务都允许DR与基础股票按既定比例互相转换,这是实现两地市场互联互通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市场自主调节DR供需,保持DR与基础股票的价格联动。

鉴于GDR可转换为A股在境内市场流通,为防范监管套利,兼顾商业可行性,对GDR的发行条件、发行价格、限制兑回期以及参与GDR跨境转换的境外券商和存托人都作了规定。比如,一方面,境内上市公司以其新增股票为基础证券发行GDR时,发行价格按比例换算后原则上应不得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基础股票收盘价均价的90%;另一方面,在境外首次公开发行的GDR自上市之日起120天内不得兑回为A股。

此外,也有消息称,汇丰可能来内地发行CDR。如果此事成真,而汇丰是四地上市的公司,为何还要选择来内地上市?中国境内机构通过沪港通也可以投资汇丰,又为何需要沪伦通?

傅浩对记者提出的汇丰上市问题没有正面回应,但他表示,对于在中国境内有着广泛业务的跨国公司来说,“在中国境内上市,可以让跨国公司的的全球运营事业和中国境内战略更加顺畅,这属于战略眼光和布局。而这些公司在上交所上市,也能让境内投资者分享这些公司包括中国境内业务在内的经营成果。”

对于沪港通和沪伦通可能出现重合标的的潜在可能性,也有机构表示,如果资金管理是在同一个管辖区,这对机构而言,便捷度和感受都不相同。此外,就审批流程、资金管理、风控而言,跨境和在岸也都是不同的。

中资机构将迎更多机遇

对于中资金融机构而言,沪伦通也意味着更多的商机和学习机会。此前,第一财经记者获悉,中资券商、相关外资行和外资券商近几个月都已开始准备工作。

傅浩也对记者表示,强大的资本市场需要强大的本土投行,沪伦通的制度安排为各类内地中介机构提供了新的国际业务机会,有利于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发展。“虽然英国企业到中国境内发CDR并不是做IPO,但如果要做到流动性的建立,就一定要通过本地券商,这会给本地券商带来新的国际化业务”。

他也表示,CDR上市交易过程中的托管也为中资机构提供了业务契机。CDR在境内上市需要境内机构做存托人,其基础股票也可能由中资银行在伦敦的分行来做托管行。此外,要发行GDR的上交所上市公司到了伦敦也可以寻求一些在海外提供业务的中资券商,为中资投行在英国的承销业务提供机会。

傅浩说,沪伦通因为需要通过发行上市的完整流程,将是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一开始企业不会太多,但也正是因为沪伦通是小步慢走,才有利于中资机构在慢慢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中资投行应该抓住这个走向国际化的机会”。

沪港通的推出,有效地推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沪伦通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也有促进作用。傅浩认为,“一个真正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要有国际化的、在全球有竞争力的投行队伍。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要有自己的金融机构、大投行,希望沪伦通能为中国境内的金融机构提供走出去的机会”。

“未来当跨国企业在规划股权或者债务融资计划时想到上海,上海就成了真正的筹资中心,也就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尽管资本市场的开放不会一蹴而就,有时开放需要等待更合适的时机,改革的力度需要拿捏,但开放和改革一定是一步不能停的。”傅浩说。

A股国际化进程加速

除了沪伦通这一近期的亮点,其实随着MSCI、FTSE等主流指数不断扩大对A股的纳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也不断提升。

记者也了解到,为加强境外机构投资者对A股市场了解,上交所国际发展部还成立了境外机构投资者服务团队。这一想法酝酿于2014年底沪港通推出初期。由于沪港通遵循主场原则,沪港两地在交易机制、账户结构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而国际投资者习惯于香港等境外市场交易结算模式,对内地市场缺乏深入了解。

2014年底,在亚洲地区的西方大行交易主管的联盟组织了数十位交易主管到访上交所,就沪港通北向制度安排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中这些交易主管对沪港通交易结算机制中的一些安排不够理解,提出了一些质疑。经过会前周密细致准备,研究应对策略,傅浩也凭借对境内外资本市场的深入了解,对两地市场的基本情况、制度设计的初衷和主要考虑逐一进行了阐述。对于对方提出的重点关切问题,傅浩也一遍遍地在白板上描画账户结构图,一一打消他们的顾虑。

此后,以此为代表的境外投资者几乎每年都会到访上交所,对近期监管政策、产品业务等进行深入交流,上交所也定期举办“国际投资者走进上交所”活动,聆听他们以境外专业投资人的角度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意见。

早在2014年,上交所和香港交易所建立沪港通交易机制,这是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第一次与境外资本市场实现交易连通。近4年以来,沪港通的交易、登记结算、换汇和公司行为等各项业务处理正常,业务和技术系统运行平稳。沪港通总额度于2016年8月16日取消。2018年5月1日起,沪股通每日额度从130亿元人民币调整至520亿元人民币,沪港通下港股通每日额度从105亿元人民币调整至420亿元人民币。

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的统计,截至2018年8月31日,上交所市值和当年累积成交量均排名全球第五、亚洲第二。今年上半年,QFII、RQFII及沪股通成交额占比沪市A股总成交额达到7.21%,较去年全年增长了76%,外资持有沪市A股的比例达到2.97%,较去年全年也有所增长。

其实,上交所积极与国际投资机构沟通、推动沪港通等互联互通机制的努力,都对MSCI、FTSE作出纳入A股的决定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目前,MSCI就将A股纳入因子从5%扩至20%征询意见。记者也了解到,在A股今年表现明显弱于MSCI全球指数的背景下,MSCI仍主动在很短时间内将纳入因子大幅提高,意味着海外投资者配置中国的长期需求增长。

市场机构也预计,MSCI将纳入因子提升至20%可能带来700亿美元净流入,此外将中盘股纳入预计将额外带来140亿美元净流入,乐观情境下,未来十年外资在A股市值占比将接近10%。

责编:于舰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