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在11月初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本月下旬将正式发布后,第一财经记者日前从多家银行资管部人士处获悉,公布时间可能就在本周。
目前,不少银行已经向银保监会报送了材料进行备案,但并非正式受理。多数银行内部已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办工作——报送材料、产品创新(加大净值型产品设计研发)、升级系统、加强对委外机构的筛选评估机制等都是当务之急。
“银行理财子公司机构设立须经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银行正在积极准备筹建所需相关材料,待正式办法公布后,将根据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统筹安排设立资管公司的相关工作,并在获得筹建批准后开展筹建工作,因此,暂无成立子公司的具体时间表。”交通银行资管中心近期在接受第一财经独家采访时表示。
截至11月26日,包括交行在内,五大行都已公告称拟设立理财子公司,另有包括招商银行等在内的至少13家银行也宣布将成立理财子公司。
尽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于银行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标准已有所放松,但鉴于理财客户的风险偏好,理财资金配置权益类的增量仍将有限,预计更多主要面向私人银行客户。此外,尽管有大行开始对公募基金人员的“挖角”,但部分中小行仍持观察态度,一来市场化薪酬仍是关键问题,二来理财子公司的定位仍需厘清,究竟要如何过渡存量业务、如何与银行系基金公司进行差异化发展等都是尚待观察的方面。
理财资金投资股票增量有限
10月19日发布的《办法》征求意见稿的亮点是,进一步允许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同时不设销售起点金额,在监管上完全对标公募基金。前期,银行私募理财产品已被允许直接投资股票、公募理财产品通过公募基金间接投资股票。
多位来自股份行和城商行资管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短期来看不会有太大影响,尤其是银行并不会这么快自建团队来投资A股,投研能力、市场化薪酬、客户风险偏好等仍是制约,委外投资仍然会是主要的渠道,“但由于近期市场不确定性较高,且委外FOF(基金中的基金)管理人能力参差不齐,加上以后银行完善自身投研能力,可能未来委外业务仍会继续缩量。”
截至11月18日,首批6只公募FOF无一取得正收益,最少的亏损1.29%,最多的亏损16.72%。2018年三季度报告显示,6只FOF的合计规模与成立之初相比,已经整体缩水58.41%。
事实上,高净值以上客户也并非高风险承担类型的人群,而普通客户的风险偏好可能更低。交行资管中心回复第一财经记者称,“目前,银行配置公募基金主要出于丰富投资者境内外投资标的、提升大类资产配置效率的目的,委外的整体规模和占比较小,且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未来,考虑到客户风险偏好,预计理财资金配置权益类公募基金仍将有限。”
就委外方面而言,也有某国有大行提供委外业务的资管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委外仍以权益类FOF为主,“最近还是做存量业务,要等监管办法出台、银行内部做好规划后才可能有增量。”
在严监管、市场高波动的背景下,银行对委外机构的筛选标准不断提升。“鉴于泛资管行业中各类金融机构投资禀赋各异,目前银行建立了一整套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评价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不仅关注基金产品历史业绩表现、业绩驱动因子等量化因素,也关注受托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等非量化因素,从而构建一个客观的机构名单和可选基金池,保持始终聚焦于优秀机构和优秀基金经理。”交行资管中心对记者称。
交行资管中心也表示,尽管银行投资权益类资产有限,但未来也会持续与领先资管机构进行合作,以高派息等低风险投资策略为主,主要面向私人银行客户等合格者发行多元策略等产品。
加大长久期净值产品研发
对于银行而言,原先的优势项目——固定收益投资、非标业务等仍将是主要发力点。拿到“万能牌照”后,银行的业务灵活度也将更大。
银保监会此前发布的文件也提及,子公司非标限额不再和表内规模挂钩,也不和总资产规模挂钩,仅和理财规模挂钩(不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
不过,《资管新规》已明确非标投资的整体要求,即“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
“为了进一步发挥非标业务的优势,将加大中长期封闭型净值型产品的研发和发行力度,在符合投资者偏好、符合期限匹配要求的基础上配置非标资产。升级运营系统、加强风险管仍是基础。”交行资管中心称,随着净值型产品接受度逐渐提高,预计理财产品类型将更加多元化、投资策略将更加丰富。
但结合目前客户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预期,银行理财配置普遍以高等级信用债和利率债为主,未来资产配置和调整的方向将集中在产品层面,对于长期限理财产品可适当配置等级较高、流动性适中的债券类和信贷类资产。
多家银行也表示,以新产品研发为契机,会同步推动估值体系、风控体系、信披体系等各类配套体系和系统建设。
挑战公募基金言之尚早
早前,对于手持“全能牌照”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将冲击公募基金的讨论四起。但事实上,这仍然言之尚早,如何厘清理财子公司的定位仍是当前的关键。
此前,有多家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也对记者表示,银行理财的费率普遍低于公募基金,且具备客户渠道优势,未来银行成立资管子公司、发展投研团队,的确有可能对公募基金造成一定挤出效应,尤其是固收投资本来就是银行的优势业务。
“新规后,信托通道优势不明显了,单就把过去给信托、券商的通道业务回流到理财子公司,规模已十分可观。至于未来到底会收回多少公募基金的专户委外,首先公募基金的固收类产品可能最先受到冲击。”某华中地区股份行私人银行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银行组建子公司后,等于自己也能成公募基金了”。
不过,公募基金的优势在于免税、市场化薪酬、权益类资产的投研能力等,这也是短期内理财子公司无法突破的。
虽然从公募基金“挖角”是理财子公司最为便捷的招人方式,但鉴于银行和公募基金的薪酬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多家银行都表示招人并非易事。“马上大规模招人还不现实,无法覆盖成本,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理财子公司的业务方向、盈利模式还需要探索。”某股份行资管部人士告诉记者。
当然,记者也获悉,有不少银行同业部人士、基金子公司原先负责通道业务的人士希望加盟理财子公司,“同业、通道业务俨然是‘夕阳行业’了,就算理财子公司的未来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至少是‘朝阳行业’,最近也有不少同事在看机会。”某股份行同业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可以确定的是,在讨论会否冲击公募基金之前,对理财子公司而言,更现实的则是要厘清诸多问题——就全球经验来看,银行系资管有天然优势,全球前20大资管机构中,11家为银行系资管,管理资产占比高达46.7%(截至2017年一季度),但麦肯锡此前就提及,某顶尖美资银行资管业务的成本收益比高达70%,而没有高投入就很难有持续的高回报,正是因为资管业务是“烧钱业务”,海外不少银行已经把资管业务卖了,只做分销渠道。这对于国内城商行等中小银行而言,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多家银行已经拥有银行系基金公司,未来如何进行差异化定位、合作,也亟待厘清。
责编:石尚惠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中国基金报记者 陆慧婧 根据银行理财新规,银行应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或理财业务专营部门开展理财业务。于是,银行开始向基金公司取经,学习基金公司公募业务架构以及产品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