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首个在国内发现、研发并获批治疗结直肠癌的抗肿瘤新药是由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和记黄埔医药”)自主研发。在2013年10月,和记黄埔医药与美国礼来公司达成了一项对呋喹替尼在中国市场范围内进行授权、共同开发和商业化的协议。按照协议约定,和记黄埔医药负责呋喹替尼的开发,由此产生的费用由双方共同承担。
值得注意的是,呋喹替尼胶囊的快速获批,得益于国家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MAH)的积极推进。2015年11月,中国开始试行上市许可人制度(MAH),2016年7月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始全力推进MAH制度改革试点落地。2016年10月,呋喹替尼胶囊进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MAH制度试点品种名单。
实际上,呋喹替尼从2006年立项到2018年9月被批准上市,历经整整12年,耗资15亿元。其也是和记黄埔医药成立16年以来首个获批的新药。
一直以来,我国医药产业长期以仿制药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MAH制度是国际普遍实行的药品管理制度,药品批准文号和生产许可脱离,允许试点的药品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取得药品的批准文号,并且对药品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对于鼓励药品创新、提升药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让研发型的药企可以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新药研发上。
和记黄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贺隽指出,推行MAH,最大的益处是避免当前医药企业广泛存在的重复投资建设现象,推动制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创新药物的生产和转化,也大大加速了新药上市的时间,相当于为呋喹替尼这类创新药的上市开辟了“绿色通道”,为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他向记者强调,此次上市的呋喹替尼最大的特点是一个非常“干净”,即是靶点选择性非常高,除了设定的靶点VEGFR以外,对其他靶点的抑制十分低,通过对VEGFR的抑制,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以及血液输送,这对抑制肿瘤生长很重要。因为呋喹替尼具有高选择性的和非常“干净”的靶点抑制,它的最大的潜力是和其他药物联合治疗。
“我们现在已经在考察呋喹替尼和免疫疗法和化学疗法都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和这些疗法进行组合,未来我们也会在这些方面组合疗法方面进行探索。”贺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