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200亿“成本线”压顶,小基金公司面临“生存考验”(3)

2018-11-22 09:23:0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2016年以来成立的基金公司,可谓“生不逢时”,一经成立便遭遇市场低潮,A股处于不断的下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小基金公司从成立时便要思考“如何活下去”。

在2016年成立以来的基金公司中,注册资本金大多为1亿元,比如中航基金、凯石基金、汇安基金、格林基金等。事实上,除了渤海汇金资管,注册资本金均小于或等于2亿元。

但由于成本的不断飙升,不到2亿的资本金经不起花,部分小基金公司继续增加资本金投入。

2018年3月份,先锋基金公告称,将公司的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1.5亿元。6月份,弘毅远方基金公告增加注册资本,该公司股东弘毅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增加出资7000万元。增资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1.7亿元。

先锋基金成立于2016年5月,弘毅远方基金则是在去年底获得公募牌照,今年1月31日正式成立。

同时,伴随着股东的变动,基金公司的注册资金也发生了变化。11月2日,平安大华基金发布关于注册资本、股权及法定名称变更事宜的公告。公告表示,新增注册资本10亿元。增资完成后,平安大华基金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加至13亿元。

“本来熊市就不好发新产品,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投研能力和业绩都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市场验证,很难得到投资人的认可。这方面马太效应越来越强,对小基金公司压力越来越大。”业内人士指出。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北京一位资深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同样是成立3年左右的次新基金公司,该基金公司由于特色化业务和投研能力非常突出,很快便赢得了机构特别是城商行的认可。

“过去几年,客户机构化特征引发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变。我感受到我们公司800亿的规模中,越来越多跟行里面没太多关系,更多是我们自己的拓展,产品收益特征时机选择都是符合投资人需求的。”上述银行系公募基金人士透露。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