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继二线城市上演“抢人大战”后,当前三线城市也因为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开始加入其中。近年来加速科技创新步伐、定位淮海经济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徐州现在在引进人才上也开始迅猛发力了。
10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上,徐州推出了相当有含金量和冲击力的人才引进政策。
比如,在为创业人才量身定制支持政策上,对引进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给予顶尖人才个人最高500万元奖励,核心成员每人最高100万元奖励。3年内给予顶尖人才每月2万元的特殊人才补贴。
在为人才企业精准提供资金扶持上,徐州提供引才补贴,对企业引进年薪60万元以上的急需紧缺人才,按照当年人才年薪30%的比例给予企业引才补贴;实施动态资助。建立人才企业动态跟踪支持机制,对成长性好、业绩突出的人才(团队)项目,根据三年内实现年营业收入情况给予100—500万元二次资助。
同时,徐州强化金融支持,设立初期10亿元的“彭城英才” 投资基金,专项用于支持人才企业发展。
优秀人才的引进也带来了优秀的项目。在此次恳谈会上,33个项目现场签约,105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徐州市科技局局长梁伟对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表示,这次签约项目和以往招商引资项目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和大院大所对接签约的项目不再注重投资额多少和产生多少利税。“关键点在于通过新技术的引进来对徐州企业的转型发展进行技术上的改造。另外,我们还引进一些还在研发阶段的(包括中试以后的)一些有潜力的科技项目,这些项目将来会形成一个高端产业。”
据悉,33个现场签约项目中有27个是围绕徐州重点发展的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和生物医药等四大千亿元产业亟需突破的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合作和产业化。
近年来,在淮海经济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定位上,徐州布局“一城一谷一院一区”四大创新载体,即江苏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创新谷、徐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潘安湖科教创新区,来承接这些创新资源。
对于此次来上海对接人才和项目的行动,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表示,上海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科教资源丰富、大院大所云集。徐州将充分学习上海改革开放创新的先进经验,借鉴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有效做法,积极主动对接上海的大院大所、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加强人才引进、深化科技合作,更好承接上海发展的溢出效应。
其实,徐州选择来上海对接的另外一个考虑是想通过上海这个对外开放平台,对接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把徐州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创新水平和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为此,此次的徐州人才新政还提出,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关键技术达到世界一流、国内顶尖水平的人才,不定框框,不设上限,“一事一议”给予支持。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赵喆就是这样的顶尖人才。赵喆来徐州之前,先后任职于天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这次是辞职专门带着他的团队来徐州创业。
赵喆团队的项目是3D陶瓷打印。徐州最大的产业是重工业,赵喆希望用他们的技术在重工业这个领域能够开出一个创新之花。
赵喆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他们项目落地的徐州高新区有一事一议的机制。“将来就可以根据你的实际需要来考虑怎么配套政策,我们不是大型生产企业,我们主要是希望能够有比较好的办公环境和比较专业的科研开发环境,这种不去强求所有事情都一刀切的政策对我们来说会比较舒服一些。”
徐州良好的创业生态吸引了不少赵喆这样的顶尖人才。目前,在徐州市创新创业的“两院”等顶尖人才23人。
责编:胥会云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距离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即将五年。五年来,许多金融政策和业务创新均通过上海自贸区实现”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
提高出口退税率、降准、降税、提高通关效率……面对逐渐复杂的外部环境,10月前后,中国政府正逐步祭出多重政策,促进出口及实体经济发展。而中国多地外贸企业,也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加速全球化布局,以对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