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改革开放40年来,一个北接广州、南邻深圳的农业小县,以其大胆创新的发展思路引进我国首家对外来料加工企业,创造出“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并让“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一度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的基本模式。
这个勇于创新的农业县就是东莞。
东莞市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改革开放40周年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指出,改革开放40年,是东莞由一个“渔米之乡”到现代制造业名城深刻转变的40年。40年来,东莞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从一个农业小县一举跃升为国际闻名的制造业基地。
40年GDP增长275倍
东莞市统计局指出,1978年,东莞仍是一个四季飘香的农业县,全市有户籍人口111.23万人。此时,东莞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一些传统的五金机械、烟花炮竹、草织、腊肠等加工厂,地区生产总值仅有6.11亿元,财政收入只有0.66亿元。
到2017年,东莞的常住人口834.25万人,户籍人口211.31万人,是1978年的1.9倍,年均增长2.2%。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到7582.12亿元,是1978年的276.3倍,年均增长15.5%,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9位。东莞迅速从全国2000多个农业县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跻身于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城市。
图表来源:东莞市统计局
2017年,与东莞通商的贸易伙伴超过200个,实现进出口总额12264.4亿元,是1990年的236.9倍,年均增长22.4%,外贸总值创下历史新高。进出口排全国第五位,出口排全国第四位。
40年来,东莞经济快速发展,以全国0.03%的土地和全国0.6%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0.9%的GDP,贡献了全国1.6%的税收,吸纳了全国0.9%的就业人口,创造了全国4.6%的外汇收入,储蓄了全国0.7%的存款,全国所有指标权重贡献均分别超过占地面积20倍以上。
中山大学教授、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对第一财经分析,东莞取得的成绩一方面有客观的因素,即地理位置上毗邻港澳,改革开放初期,香港的出口加工业面临转型,很多产业就转移到相邻的深圳和东莞。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深圳向高新产业转型,这些出口加工业进一步向东莞集聚。
另一方面也跟东莞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林江说,在港台商人带来资本和设备的同时,当地政府鼓励村民把集体土地拿出来,以租金作为抵押从金融机构融资,盖起了大量厂房,出租给港台企业,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当地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来料加工办公室,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诸多制度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也是东莞迅速崛起的一大关键。
从发展阶段上来看,过去40年,东莞的发展可分为起步阶段(1978-1985年)、腾飞阶段(1986-1995年)、提升阶段(1996-2008年)和转型阶段(2009年至今)共四个阶段。
1978年,中国第一家来料加工厂——太平手袋厂在虎门成立,标志着东莞外资经济的正式起步,通过“三来一补”方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并吸收国外的技术、管理和销售经验,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同时以“三来一补”为切入点发展外向型经济。
1988年,东莞升格为地级市,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 1995年,东莞的外贸达到辉煌顶点,当年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285.31亿元,而同年全市GDP总量仅为296.29亿元,外向依存度达到433.8%的历史最高值。
随着加工出口贸易的发展,东莞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五大支柱产业。
到2006年,作为普通地级市的东莞,经济总量超过了中部的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一度高居中国各大城市第15位。
图表来源:东莞市统计局
在林江看来,正是这种港台资本、设备+东莞的土地、厂房+内地农民工+香港出口渠道、欧美市场的模式,造就了东莞发展的奇迹。这样的一个模式是东莞独有的,是不可复制的。
加快转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莞受到巨大冲击。经济增速从两位数放慢到个位数,甚至在2009年一季度出现负增长。其后经济总量也逐渐被武汉、长沙等城市超越。
在这种情况下,东莞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东莞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存量调整。2016年初,时任东莞市领导层介绍,东莞有11000多家加工贸易企业,绝大部分原来都是缺乏研发缺乏设计实力的,但是通过转型升级,研发设计企业能力大大提高,东莞的服装、家具制造业也都在转型升级。
二是增量扩张,其中手机产业是个典型。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现在智能手机产业已经成为了东莞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产业。目前全球知名的华为、OPPO、vivo等大牌手机均产自东莞。
此外,东莞还拥有宇龙、金铭、金卓等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华贝电子、航天电子等大型整机代工企业,以及三星视界、迈科、海科泰、劲胜精密等一批配套企业。“品牌+代工+配套”的产业生态模式日趋成熟,产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显著增强。
2017年,东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058家,是2009年的16.5倍,年均增长42.0%,总量排全省地级市第一位;R&D占GDP比重2.48%,比2000年提高2.29个百分点。
目前,东莞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等五大技术领域,其中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产品较为突出,占了各类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半壁江山。
林江说,产业升级包括原有的产业升级以及新增的产业两方面。在他看来,这几年东莞转型升级的成效主要体现在新增的产业方面,比如智能手机产业的高速发展。但是在原有的产业的提升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一些镇域,传统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过去40年,东莞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可复制的,是多种因素一起作用的结果。”林江说,尽管过去是不可复制的,但未来所要做的东西是可复制的,也就是通过吸引人才,和相应的政策配套,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打造创新高地。“东莞需要从一个不可复制的发展欧式逐渐转换到可复制的发展模式。”
而要吸引人才,打造创新高地,东莞的城市模式也需要转型。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镇街经济快速发展,实力非常雄厚。2017年,在全市33个镇街(含松山湖)中,全部镇街经济规模均超60亿元,平均规模超200亿元。经济总量达500亿元以上的镇街有虎门和长安2个,400亿-500亿元的镇街有东城和南城2个,300亿-400亿元的镇街有厚街、松山湖、塘厦、常平4个。
在过去经济崛起阶段,发达的镇域经济为东莞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后,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发展高端产业方面较弱的弊端不断凸显。尤其是,由于中心城区平台不够完善,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有限。
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分析,对于东莞来说,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主要分布在镇域,主体架构比较分散,主城区较弱。
有鉴于此,近年来东莞积极实施强心战略,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提升中心区的首位度,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城市平台。按照规划,未来南城将成为东莞发展的中心,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将增长至160万人。
表:2017年主要经济指标东莞占全省、全国的比重
来源:东莞市统计局
责编:杨志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人民网北京9月6日电 今日,国家发改委就促进民间投资有关工作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在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将采取五大措施促进民间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