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人工智能概念爆炒过后今年上半年以来市场已经逐渐降温,曾经乘概念而上的汉王科技(002362.SZ)也走到了业绩增长的瓶颈期。
8月20日,汉王科技披露2018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2.97亿元,同比增长13.19%,净利润仅2056万元,比上年同期微增2.04%,扣非净利润1959万元,同比下降1.1%。
汉王科技在过去两年的快速增长后今年上半年紧急踩住刹车,近一年以来股价也一路走低。汉王科技去年9月股价还在37.88元的高位,8月20日最新收盘价18元已经“腰斩”。
成立于1998年、2010年就已上市的人工智能老牌选手,汉王科技在技术方面已经被多家后起之秀迎头赶上,市场份额也被鲸吞蚕食。人工智能概念余热未消,公司基本面改善却出现停滞,汉王科技未来路在何方?
人工智能难撑业绩
人工智能仍是当前汉王科技追逐的概念,半年报告中屡屡提到,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人工智能大热等。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汉王科技半年报不足4页的公司业务概要中,“人工智能”就出现了11次。
汉王科技也在半年报中强调,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先行者,公司持续布局“人脸及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智能终端”、“笔触控与轨迹”等领域。不过,仔细剖析汉王科技的业务构成可以发现,只有人脸识别真正属于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中的计算机视觉,这一业务却一直没有太大起色。
公司营业收入构成中,1-6月“人脸及生物特征识别”收入金额为5568.57万元,在营收中占比18.77%,低于笔触控与轨迹和智能终端产品两项业务仅排第三,与去年同期17.87%的比例相比几乎没有变化。
报告称,汉王科技2005年开始涉足人脸识别领域,在这一领域已深耕13年,但始终没有成为汉王科技的支柱业务,营收占比远低于其他产品。2016年公司人脸识别产品全年营收7069万元、占比17.01%;2017年该业务营收9477万元,占比15.68%,在公司四类产品中排名垫底。
反观人脸识别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起步时间远远晚于汉王科技,却已在技术和估值上遥遥领先。旷视科技成立于2011年,估值超过25亿美元;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年,估值超过45亿美元;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估值超过200亿人民币。几大巨头在近年来的飞速成长中迅速瓜分市场,已经走到了IPO跟前。
2010年登陆A股之初,汉王科技股价(前复权)一度高达87.51元/股,市值高达人民币190亿元。最新市值已缩水至39亿元,被多家后起之秀远远甩在身后。
重走卖商标吃“苹果”老路?
汉王科技增长乏力,研发投入有限、技术被对手赶超是重要因素之一。2018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462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较快,但这样的研发投入规模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公司来说并不突出。
此前公司的研发也一直乏力,2016年-2017年,汉王科技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5597万元、7899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保持在13%,研发人员分别为334人、442人。
对比同样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老兵,科大讯飞仅2018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就超过8亿元。都是登陆A股市场近十年,两家人工智能企业的走势已经走向分化。
4600万元的研发投入,甚至比不上上半年汉王科技给苹果卖商标的收入。4月27日汉王科技公告称,与苹果公司签订了一份关于海外多国非注册商标权益转让的协议文件,对价款项为800万美元。如果交易完成,预计对净利润的贡献不超过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500万元。
而3500万元对汉王科技来说,已经是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的上限。半年报预计,1-9月公司净利润变动区间为2500万-3500万元,变动幅度在-24.82%到5.25%期间。如果剔除商标转让给苹果的收入,汉王科技今年的净利润可能将大幅缩减。
汉王科技的声名鹊起,就是与苹果的商标纠纷的公案,2004年汉王科技曾申请了“i-phone”商标,随着苹果发布iPhone以及进军中国市场,商标纠纷与之俱来,最终苹果妥协并向汉王科技支付365万美元。
汉王科技在技术和市场上如果不能进一步打破僵局,如今继续靠卖商标吃“苹果”为继,下一步汉王科技的路或将越来越难走,世界500强的梦想也越来越遥远。
编辑:黄向东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消费白马股近期持续调整,中期业绩还加剧着板块和个股的波动。上海家化8月21日发布半年报,当期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41%;但主要助力来自于政府补贴,扣非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仅有0.01%,不达市场预期
(原标题:区块链成上市公司中报热词 近40家上市公司透露区块链转型进展 金融场景应用受热捧) 本报见习记者 邢萌 近年来,“区块链”热潮席卷全球,成为资本青睐的投资新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