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2017年5月30日,《自然》另一子刊《自然-方法》在线发表论文表明,CRISPR技术面临的脱靶效应可能远超人们此前的估计。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CRISPR技术能引起基因组内大量非靶标区的基因突变,包括1500多种单核苷酸突变和100多种大片段序列的敲入和敲除。
不过上述论断被生物界广泛批评,认为该发表论文存在实验设计不科学、数据不充分等问题。2017年7月25日,《自然-方法》就该篇论文发表编辑部关注,“以提醒读者关于其数据解读的担忧”。 今年 4 月 27 日,上述论文最终被撤稿。
上述质疑曾被认为是CRISPR迄今遭遇的最大安全质疑。而在1月5日,预印本杂志bioRxiv还发表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的一篇文章,提到人体会对最常用的两种Cas9蛋白(主要来源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链球菌)有免疫反应。这也被认为给CRISPR-Cas9技术进入临床试验增加了一道障碍。
另外,就在不久之前的5月30日,前述提到的基因编辑领域第一梯队上市公司 CRISPR Therapeutics 也遭遇了美国FDA“泼冷水”。 CRISPR Therapeutics曾于今年 4 月向 FDA 申请一项 CRISPR 疗法研究,现被 FDA 暂停,需获取足够的公司信息。
CRISPR Therapeutics首席执行官Sam Kulkarni此番也表示,该研究结果看起来是有道理的。并表示,这是我们该重视的地方,尤其是目前 CRISPR 疗法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疾病中。我们要确保这些编辑过的细胞不会在回输体内后成为癌细胞。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该如何认知自己?”面对这些千年难解的的问题,翻家谱,算生辰八字,看星座,可能都是你想到的了解自己的常用办法。但这些已经out了,现在你只需要刮刮口腔,做个基因检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