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基因魔剪”安全性再遇挫折:编辑成功或意味增加患癌风险

2018-06-14 09:09:26      参与评论()人

类似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同样发现,CRISPR/Cas9基因编辑导致的DNA双链断裂会激活p53-p21通路,诱导细胞自杀。研究人员还发现, “剪刀”Cas9蛋白在切断DNA双链后会在切断位点“滞留”长达6个小时。这很可能意味着,正常的DNA损伤修复迟迟不能进行,从而加剧DNA双链断裂后的危险。

研究团队认为,在基因编辑前后,确保p53功能正常至关重要。毕竟,如果编辑成功的前提是p53缺陷,运用到临床治疗的后果是增加患者的患癌几率。

值得一提的是,剑桥诺华生物医学研究院和卡洛林斯卡研究所的团队早在2017年,已先后将论文发表在预印本杂志bioRxiv上,当时却并没有引发广泛关注。

长期笼罩的安全性阴影

当然,CRISPR技术甚至基因编辑技术,在面对质疑方面实际上已有丰富经验。

1990年,美国正式批准开展基因治疗的人体试验,美国国家卫生院的医生对一名4岁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女童进行了基因治疗,随后基因治疗“火”了近10年。

直至1999年,患有鸟胺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的美国亚利桑那州18岁男孩杰西•基辛格(Jesse Gelsinger)“运气”不够好,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参加一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时不幸去世。这是基因治疗“开端”之后的第一例死亡案例,致死原因是基因治疗过程中用到的“搬运工”病毒引发了强烈的免疫反应。

基辛格带来的阴霾尚未褪去,2002年秋天,一项始于1997年的临床试验也开始传出不好的消息。曾接受过基因治疗的儿童患上了白血病,人数在不断增加。

基因编辑技术发展步伐不曾停滞,但安全性阴影始终无法忽视。

而作为新一代门槛低、效率高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自2012年问世以来,也已接受过轮番质疑。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