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他说:“有盛夏就有寒冬,全球货币政策的正常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经过将近2年的经济复苏之后,2018年出现全球流动性紧缩是大概率。年初我预计三季度可能出现新兴市场被美元拉爆的情况,事实上二季度就出现了,美元反弹、美债收益率上升带来新兴市场债务风险的暴露,阿根廷、土耳其这两个市场最严重,2月初以来墨西哥、巴西都有调整。上半年流动性收缩的冲击已反映在资产价格上了,下半年欧美货币政策反而可能比预期的鸽派,新兴市场迎来喘息期。”
张忆东进一步表示,现在还不到出现极端危机情况的时候,比如,市场当前对欧洲颇为担忧,但实际上,目前的环境和2011年、2012年的欧洲危机时期并不一样,当时欧洲经济差、债务压力大、欧元区有解体风险,但现在更多是短期政治的不确定性,欧元区崩盘的预期现在很低,下半年欧债危机不太会出现。
对于中国的资金环境,张忆东特别提到,信用风险释放是一个持久战。他说:“坏消息是信用环境不会快速走向宽松,不要幻想走以前经济一差就大放水的老路。好消息是去杠杆是有底线思维的,宽货币来对冲系统性风险,紧信用会持续,总量经济下滑但是不会失速。”
第三,基本面的逻辑。
张忆东谈到,市场对于基本面的分析存在认知的偏差,建议淡化宏观周期的视角,强调结构分化的思维。过去几年一直不认同“经济新周期”的理论,而始终坚持经济不是大起大伏,不会大好也不会大坏,总量平庸,波动收敛。中国权益投资相关的基本面分析应该立足寻找中国的核心资产,逻辑是大分化并非周期波动。
他解释:“很多分析师过度地用总量逻辑看经济,但是2016年开始,随着‘三去一降一补’的推进,应该用结构思维的分析框架去看中国经济基本面。我总结起来就是,总量平庸,微观精彩,赢家通吃。对周期的过度担忧有点杞人忧天,总量的下行是收敛的,但微观是非常精彩的,强者恒强、赢家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