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商业市场的机会
依靠算法所带来的红利期即将结束,独角兽们面临着与更多行业场景深度结合落地的压力,而更多的创业公司则在更为细分的领域寻找创业机会。
让机器人选择最优路径自动乘坐电梯,在高层办公楼、公寓、酒店里送快递,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所研发的配送机器人正在和国内一家快递外卖企业测试室内机器人配送业务,这是一个极其细分的领域。
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赵明告诉第一财经,之所以选择从室内配送机器人这条细分赛道切入,是因为机器人本身是一种工具,如果不依附于一个具体的行业,那就没有价值。快递、外卖行业的迅猛增长,人口红利消失、人力成本上升,送快递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最终都会有室内这个场景。
在此之前大量直接面向C端的人工智能消费产品,普遍出现出货量不足的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出于这些原因,在商业模式上,赵明进一步聚焦在了商用市场。技术积累之下,先拿到订单再展开深度测试和量产,一旦技术应用成熟,再从“最后100米”变成“最后1公里”,从“室内”到“室外”。赵明认为这个应用场景一定会到来,但并不会如想象中一样快,产品的大规模量产和落地,技术上的稳定性,以及和整个物流系统的对接都需要时间,且有一定的壁垒。
“人工智能本身并不是一个应用,虽然BAT已经在面向toC的领域里应用了诸多人工智能的技术,但这也是在他们拥有大量用户、大量用户数据和用户变现的基础上。如果一个初创企业没有自产流量,那大数据就无从谈起,所以对toC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来说,起步并不容易。”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曾表示。
产品要落地,要有可行的商业模式和经济效益,成为当下AI创业公司谨慎思索的问题,也成为AI创业公司能否存活下去的关键。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