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在2018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分论坛上,多位参会专家表示,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有一些误区,此外,人工智能并不是也不会超过人类智能。
顺丰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刘志欣表示,人工智能通过数据去做四件事:感知、认知、建模和规划。研究AI和大数据等,都是用来减轻员工的负担并大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工具,只是帮助人类而不会取代人类。
具体到物流领域,刘志欣表示,从收件到分拣到运输到送件,物流是一个复杂的长链条的业务环节,与之相伴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让海量的包裹在这个复杂的拓扑网络结构中高效、快捷、低成本地完成它的旅程,流向最终的目的地,这就是统计、运筹等算法以及数学模型需要去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帮助我们提升原有模型的能力和效率。而算法本身和人工的岗位是共生互补的。人工智能是一个工具,不会取代人的工作。
第四范式创始人兼CEO戴文渊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表示,人工智能并不是而且不会超过人类智能。每一个物种都按照他更擅长的方式工作。人工智能和人的归纳、抽象、总结方式和原理都是不一样的。
“人类和狗都能实现‘认识区分某个人’这一行为,而且狗有可能比人更能区别个体区别,但人类和狗实现方式一定不同,狗只是嗅觉更好,并不是比人类聪明。” 戴文渊举例说。
在公司管理层面,刘志欣认为,人工智能能够辅助人工决策,助力公司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高效精准管理发展。数据和算法帮助人们更加高效、轻松地完成工作,而不是取代人的工作。
“传统的管理都是基于人的知觉、经验或者预判的规则,受限于个人的能力,也会受限于局部的判断,并不是一个全局的判断。而把多维度的内部、外部数据结合在一起,建立机器学习的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做到智慧的决策。
谈及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误区时,旷视科技Face++的首席科学家孙剑表示,像AlphaGo这样的事件会让很多人觉得人工智能的时代很快来临,或者很多事情都可以做了。而学术界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时代还很久远,很多基本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山世光表示,大多数做人工智能的人都在做人工智能领域的不同角度。而这其中,做视觉的不太关注做听觉的,做听觉的不太关注做自然语言理解的。每个人的经验都是基于自己过去的研究经历或者开发经历,因此即使是从业人员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没有全局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