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基金20年丨保本基金“退市记”

2018-06-07 09:16:00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在资管新规等严监管政策效应下,保本产品 “退出”基金市场已成必然。若无意外,最后一只消亡的保本基金将是汇添富保鑫保本基金,它是最晚成立也是最后到期的保本基金。在这只基金于2019年9月30日到期后,无需等到资管新规规定的截至2020年末的过渡期满,公募基金市场上将再无保本基金。

与汇添富保鑫保本差不多同期到期的还有建信安心保本,该基金第二个保本期截至2019年9月27日。另外,中信建投稳利保本虽于2016年10月12日进入保本期,是最后一只进入保本周期运作的基金,但该基金的保本周期仅有两年,领先于前两者近一年退出保本市场。

截至目前,保本基金保本期满后的出路主要为两种,要么转型成其他类型的基金,要么直接到期清算。整体而言,保本基金“退市”对行业影响相对有限。即便没有资管新规,保本基金已为这一时刻筹划了逾一年半时间。现存的103只(子份额分别统计)保本基金截至一季度末的资产净值为1275.4887亿元,仅占公募基金资产的1%。

退市进行时

根据证监会资料,保本基金是指通过一定的保本投资策略进行运作,同时引入保本保障机制,以保证基金份额持有人在保本周期到期时,可以获得投资本金保证的基金。

国内第一只保本基金是成立于2003年6月7日的南方避险增值基金,该基金在经历保本基金15年的行业沉浮后即将退出江湖。

实际上,最近几年陆续有保本基金到期“退市”。眼下正值强监管时期,保本基金的存在与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的要求相背离,势必难有发展空间。今年4月末,央行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这份资管新规还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在资管新规的要求下,银行理财等将统一打破刚性兑付,变身净值化产品,保本基金概莫能外。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产品经理对第一财经称,保本基金“退市”冲击波并不大,一方面保本基金停发新产品已经接近两年,待存量产品到期后,不再进入新的保本期,或转型为其他类型的基金产品,或直接清盘;另一方面,监管层也预知到了保本基金运作中的风险,不批新产品的同时还专门发文加以引导转型。

自2016年下半年断供至今,保本基金行业陆续有产品到期和转型,市场规模在不断收缩。据Wind统计,现存的103只(子份额分别统计)保本基金截至一季度末的资产净值为1275.4887亿元,约占据公募基金资产的1%。这一体量仅为保本基金发展高潮期时的三分之一。

眼下正值保本基金“退市”进行时。尽管行业无恙,但个别基金公司仍有隐忧。比如截至目前中融融安二号保本、东方安心收益保本等5只基金的单位净值低于1元,且在保本期内的累计净值低于1元面值,这就意味着一旦保本期满仍有亏损的话,担保公司或者管理人将成为埋单者。举例而言,中融融安二号保本基金的到期日为2018年9月25日,担保人为中国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依据目前0.978元的单位净值与截至一季度末9152.4万份的份额,假设到期日前净值未有变动,那基金管理人或担保人将掏出约200万真金白银来为保本基金的亏损埋单。该基金保本条款约定,在保本到期日,完整持有保本周期的持有人发生的亏损,由基金管理人保本赔付差额,担保人承担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

当然,中融融安二号保本基金规模小,有限的亏损对于基金管理人及担保人的压力并不大。但是一旦有其他较大规模的产品发生大幅亏损,那背后的压力可想而知。比如20亿份额规模的保本基金,假设到期净值亏损0.1元,那管理人和担保人将自掏腰包补偿投资者2亿元投资损失。

行业15年沉浮

保本基金经历了15年的行业沉浮,先是长达11年保持低调,接着在2015年股灾发生后经历了一年左右的爆发期,但随后又因产品先天缺陷逐渐显现而被迫走向衰落。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末,保本基金资产规模为434.78亿元,占公募基金的比重为1.19%。进入2015年后,伴随市场指数的持续波动,保本型基金以其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和相对稳健的表现受到市场的持续追捧,发行数量和规模呈现显著增长。截至2016年3月末,公募保本基金122只,基金规模近2500亿,而到了2016年末,保本基金规模又攀升至3200亿元。

保本基金的快速增长,也给市场提示了风险:一旦基金净值在保本期结束之际大幅低于面值,基金管理人是否有能力来满足持有的刚性兑付。

证监会在公开场合提到了保本基金存在诸多风险。一是保障机制存问题,已发行的均采用连带责任担保的保证机制,一旦保本基金到期不能实现保本,管理人应偿付最终的投资损失,行业风险不能忽视;二是保本基金投资策略可能失效,保本基金存在将低等级信用债纳入文件资产投资范围、剩余期限错配等问题,使得净值波动加剧;三是保本基金快速膨胀可能带来风险,保本基金规模增大,部分基金管理人大量集中发行,若出现到期亏损无法赔付,会损害投资者利益。

为此,监管有针对性地推出了措施。比如规范保本基金的担保机制、引导保本基金转型等。2017年2月,证监会发布《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修订版本(下称《意见》)要求,保本基金名称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按照新老划断、过渡安排原则,现保存续基金仍按合同约定运作,到期后不得增持不符合规定的资产。存续基金到期后应调整保障机制,不符合的转为其他类型的基金或者被清算。

保本基金的存在使得投资者存在一定的依赖和不理性:坚信有风险小,收益高的产品。这实际上是过去中国地方政府及国企融资畸形的一种衍生品,市场投资者坚信地方政府与国企不会违约,最终国家会兜底。

监管层发文将保本基金转型为避险策略基金,实际上是监管层力图打破刚性兑付的一种体现,而保本型基金转换动力比较小也是由于之前保本型基金基本上都是稳赚不赔的投资,正是这一点才吸引了众多资金的流入,一旦由保本型切换成避险策略基金,该基金彻底打破刚兑,将使得资金加速流出该基金,因此这使得保本型并没有动力进行切换。

即将走向消亡

尽管如此,在现实的运作过程中,几无保本基金转型为避险策略基金,多数转型为普通类型的开放式基金。比如,主要投资债券的保本产品多数会转型为普通的纯债或者混合债基金,主要投资权益标的的保本基金多转型为普通类型的灵活配置型基金。

盈米财富基金分析师陈思贤对第一财经称,《意见》对原先保本基金运行机制进行了修改。一是取消连带责任担保机制,只能采取买断式担保或证监会认可的其他担保机制。买断式担保会提高担保机构的风险,担保费用也相应较高,而且这部分费用将从基金管理费中收取,会直接影响基金的收益。二是对避险策略基金投资资产的比例、类型进行了严格限制,以求降低风险。比如要求避险策略基金投资于稳健资产不得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80%、各类风险资产的投资金额除以各自倍数上限,加上买入上市期权支付的权利金,合计金额不得超过安全垫等等。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避险策略基金要获得高收益将非常困难。

保本基金主要是在2015年股灾后至2016年期间受到青睐,2016年共成立53只保本基金,超过此前任何一年的成立数量。原因是当时股灾使得投资者风险偏好大大降低,并且当时市场环境使得保本基金收益不错。但保本基金的资产配置类似于偏债混合型基金,以固定收益部分积累收益“保本”,再投资一部分股票增强收益。在2016年,保本基金的收益就因市场行情不佳而受到较大影响。据盈米财富且慢统计,2015年保本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是19.62%,但2016年,保本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就降至0.04%,2017年为2.77%。

陈思贤称,保本基金过去两年历史收益不佳,再加上《意见》对避险策略基金投资资产的严格要求,其收益空间将进一步压缩,预计保本基金转型为避险策略基金对投资者吸引力较低。

无论是否转型为避险策略还是其他类型的基金产品,保本基金将于2019年9月30日退市之事几乎已是板上钉钉。

薛掌柜基金组合研究院分析师刘振称,保本型基金的消亡,将使得公募基金正本清源,使得公募基金中具备较强的投研能力的基金脱颖而出,而依赖于打擦边球和渠道、牌照资源生存的公募基金将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苏蔓薏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