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迎利好
危机后,美国监管层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的监管强度与日俱增,而此次通过的法案则放松了对部分银行控股集团监管要求。
一是提高SIFI机构的门槛。法案将SIFI机构的门槛由总资产500亿美元上调至2500亿美元。总资产500亿美元至1000亿美元的银行,法案生效后即可被划出SIFI的行列中;总资产1000亿美元至2500亿美元的银行,法案生效18个月后才可从SIFI行列中划出。
这一划分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总资产250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所进行压力测试场景数量可以减少、压力测试频率将可以降低;总资产250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将不再需要强制自行执行压力测试;上市银行中必须设立风险委员会的总资产门槛由100亿美元提高至5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法案特别提出该部分规定将不会对在美国设有分支机构的全球总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外国银行生效。
所谓的“压力测试”,就是指美联储的年度“全面资本分析和审查”(CCAR),华尔街人士对此无不皱眉。“尽管银行体系更为健康,但CCAR对银行而言是大工程,人员、建模花费巨大,与其将精力花在这些事情上,可以做更多其他有意义的事。”华尔街某大行风控负责人冯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CCAR旨在对在美的主要SIFI机构的资本充足进行系统性评估,即在一系列极端不利的经济环境假设下,测试银行的贷款和证券化资产是否安全,旨在防范2007-2009年美国信贷危机重演。
港交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此前的研究显示,CCAR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涉及范围广,银行管理层和董事会都深涉其中,银行工作量很大;第二,技术上的难题导致做压力测试的难度较大;第三,CCAR涉及到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如内部如何管理、控制、监管风险),这些流程则更加复杂。一般来说,大银行专门做CCAR就有几十人,开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