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在印度,民主与传统既相安无事,又矛盾重重。民族与宗教、种姓类似,成为了分割印度社会的标志,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除此之外,时有发生的宗教冲突事件和频繁发生的强奸暴力等极端事件则不断将看似抽象的矛盾具象为微观事件。具有多元文化的印度社会“二元分化”的特征愈加明显。
考虑到印度受殖民统治等历史因素影响深远,民主与传统的矛盾将长期共存,这造就了印度特殊的社会生态,也是研究印度问题的一把钥匙。
1.2自由化刺激经济,莫迪新政迎考验
1.2.1建国初期僵化的经济体制制约经济发展
1947年印度独立后实行以经济计划为主要形式的半管制混合经济体制,重视公有经济,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对外经贸领域采取封闭的保护主义。在僵化封闭的体制下,印度经济增长缓慢。1961~1979年间,印度GDP年均增长率仅为3.4%,落后于同是摆脱殖民或半殖民地背景而建国的中国及部分东南亚国家。
1.2.2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改革之路并不顺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拉吉夫·甘地开始进行经济自由化的改革尝试,不仅大幅放宽了民企管制,还取消了大量贸易许可证,并尝试推行国企改革。另外,拉吉夫·甘地在教育与产业等领域均大力扶持IT产业,这也为后来印度发达的IT产业奠定了基础。在拉吉夫·甘地的改革尝试下,上世纪80年代印度经济增速对仍落后于部分邻国,但整体增速有所抬升,差距也显著缩小。
但由于印度贸易逆差扩张且储蓄率长期低于投资率,积累资金并不足以支撑各项投资,印度政府只能采取对外负债的方式扩大投资,导致了80年代中后期的外债规模扩张与储备总额缩水。外债压力的增加制约了印度进一步改革的空间,直至拉吉夫·甘地下台,印度改革也未见起色,改革之路难言顺畅。
1.2.3 20世纪90年代确立自由化改革之路
90年代初印度由于贸易常年逆差与庞大外债规模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但拉奥上任后的一系列举措稳定了局势,并采取更加彻底的自由化改革,包括对内的自由市场化改革与对外的扩大开放政策。在改革红利的驱动下,印度经济增速明显加档,在上世纪90年代至莫迪上台前维持了年均超过6.5%的经济增速,超越了马来西亚、泰国及印尼等东盟国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仅次于中国。进出口贸易与服务贸易占GDP比重持续提升,外商直接投资(FDI)净流入规模也显著增长。但是在扩大开放的同时,由于国内工业化水平不高,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限,印度贸易逆差逐年递增;另外,国内投资对外部融资的依赖造成了印度外债规模显著扩大。可以说,市场化改革与自由开放虽然拉动了印度90年代至今的经济增长,但其内在固有的历史遗留问题及其导致的制度缺陷给经济的持续增长与进一步升级,带来了较大阻碍。印度90年代自由化改革虽然集中于市场化与开放贸易及外资投资,但并未完成土地改革、税制改革等更深层次的动作。印度未来的进一步改革仍有相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