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2018-04-04 09:15:4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三是推动了金融体系制度建设,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制度立足国情,与国际标准接轨,探索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股市、债市、衍生品和各类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四梁八柱”都已搭建完成。全面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配置效率。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我国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治理地位不断提升。

二、中国金融业目前主要问题是对外开放水平不足,而不是对外开放过度。

与国际相比,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与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严重不匹配。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国际排名不仅远落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甚至近年来被诸多发展中国家超越。即便是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比较,金融业开放程度也相对较低。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市场份额总体不高。即便是开放程度最高的债券市场,其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

然而,影响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一系列体制根源,恰恰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攻坚领域。

一是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重形式轻实质、形似而神离问题突出,形式上“三会一层”内部制衡机制形同虚设,信息披露严规制宽执行,激励约束不到位、大股东操控、管理层控制和外部干预等问题严重,距离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市场创新缺乏动力,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薄弱。与国外成熟市场的创新大多由市场主导不同的是,我国金融市场创新机制不够灵活,准入门槛过高,创新动力不足,导致市场开发水平较低,部分金融产品还处于对国外同类产品的初步模仿阶段,未能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文化观念以及购买能力相结合。

三是监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会计、审计、税收、法律等制度环境以及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制度安排与国际接轨程度不高,制约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对金融机构特定业务资格和牌照的申请程序仍存在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我国会计准则和审计机构的选择、税收政策透明度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与国际标准仍有差距。

三、当前一些错误认识主要是源于缺少“四个自信”,本质上是对前期改革开放成绩的变相否定。

近年来,在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甚至是各种怀疑论和阴谋论。总体来看,这些错误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