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延迟一年 亚马逊无人结算便利店Amazon Go告别内测(2)

2018-01-23 09:09:56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相比,中国这些无人店在技术上采用的是一个比较“讨巧”的做法,以迅速吸引资本的注意,抢占先机。比如有些是用RFID射频码去识别商品,有很多店是将判断所购商品的环节放在了出口的门禁上,需要消费者手动自助扫描,相当于自己充当收银员,店内并没有机器实时跟踪并识别消费者从货架上拿了什么,又放回去什么。

但RFID这项早年被国外物流公司广泛应用于包裹在传送带上快速识别通过的技术,应用在无人零售中难以完全杜绝欺诈者,有一些方法可以干扰机器对RFID码的识别,造成漏单,它并非成熟方案。而那种让消费者自助扫码结账离店的设计,并没有节省多少排队时间,有些甚至同一时间只允许一名顾客在店内购物。另一种在办公室场景下迅速火起来的无人货架模式,更加简单粗暴,先拿再付钱,完全靠自觉。

第一财经记者近日在上述上海欧尚长阳路无人便利店(欧尚1分钟)观察,有两位慕名而来的顾客用微信扫码进入店内,选好商品离店时,其中一位自助扫描商品条码后进行了手机支付,店门打开,另一位没有结账也跟着前者走出店,并未遇到警告信息。但第二个人二次扫码开门,将没结账的商品放了回去。他称只是为了测试。据客服人员在客服电话里说,是本着相信顾客的原则,如果顾客没有结账出门,后续他的手机上会收到催款通知。至于技术细节她不得而知。

这也反映出在技术维度之外,国内无人店与Amazon Go在产品设计理念上的差异。像欧尚1分钟这类迷你型的便利店未来目标是想进入社区,锁定消费者日常进出的轨迹,但反欺诈技术需要改进迭代才能有规模化效果。而Amazon Go定位于服务那些写字楼里的职员,他们最大的痛点是在午餐高峰期时排队结账,Amazon Go的技术理念是为了让他们尽量填饱肚子,而非一味追求“无人”。

记者此前在Amazon Go店门口看到,有身着橙色制服的店员在货架上理货,以保证机器识别的准确性,另外一边的厨房里也有厨师在加工沙拉等熟食。正式开业后,也会有工作人员在酒类货架前查验消费者的身份信息,以保证对方合法买酒。

目前,亚马逊去年收购的有机食品超市Whole Foods中的部分商品已经摆上了Amazon Go的货架,但反过来亚马逊并没有打算现在就将Amazon Go的这套技术应用到Whole Foods超市中,因为后者的面积比Amazon Go大得多,技术实现起来也更困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