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首席评论丨中国禁售燃油车进入倒计时

2017-09-22 13:39:0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本期看点:

中国禁售燃油车提上日程

如何实现稳步退出?

各大汽车企业积极备战

告别燃油车时代

我们准备好了吗?

首席评论 为你解读

嘉宾

马前程——电车人联合会秘书长

韩晓平——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

文字实录

日前,工信部表示已启动研究制定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且近期将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双积分政策。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这是中国首度针对燃油汽车禁售表态。禁售燃油车、推广电动车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甚至主要汽车制造商的共识。早在中国之前,法国、印度、挪威和荷兰等多国已经宣布将逐渐淘汰燃油车,并给出具体时间表。同时,大众汽车集团、戴姆勒集团、宝马集团、沃尔沃汽车等世界主要的汽车制造商都已宣布发展电动汽车的计划。

张媛:欢迎二位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明显感觉到整个工业革命变化,轮轴已经转动。一些国家已经给出明确的时间表,禁售燃油车,全部换成新能源车,如何看各国的激进程度和态度?背后的大背景是什么?

韩晓平:其实最激进的挪威和荷兰,挪威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油国,在欧洲它不仅产油、产天然气。但是挪威这次制定的目标是2025年燃油车全部退出,荷兰也是这样做的。挪威本身并不生产汽车,荷兰其实在汽车生产能力方面也是比较弱的,但是它们制定这样一个目标实际上是看到全球技术是成熟的,可以大规模提供这样一个产品,既然能提供这种产品,就制定一个政策加速这方面的推进。

一方面当然是为环境的目标,另一方面像这些国家,人均收入各方面也能够承受,所以在推广新能源汽车方面一定是想处在一个比较领先的状态。因为我们知道欧洲到目前为止还是实行碳税等等制度,而这样的制度会使整个经济协调性或者社会和环境的协调性,能够达到更好的体现。

张媛:看到中国2016年整个汽车产销量是2800万辆,而且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这么大体量,作为中国也做了相关表态,这会对整个市场意味着什么呢?

马前程:中国其实真正的规模化发展汽车产业,也就是近20年时间,其实欧美强国的传统汽车工业都有上百年的时间。如果单从未来看产业上想追上,从核心技术上想追上,是非常困难的,除非发生重大的技术变革或者社会变革,我们才可能有机会。所以整个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我们认为是一次技术变革的机会,可能也是在近几十年唯一的一次机会,所以对中国是个机遇。

另外,中国在传统汽车,确实技术方面、产业方面体系不如国外,但反过来也可以认为我们在这方面的包袱不够重,所以在这次往新能源转型方面,我们应该更加的坚决。

张媛:您认为这是一个大的时点。如果想要占到一个市场份额的话,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韩晓平:电动汽车最核心就是三个东西,第一个就是电力驱动技术,电力驱动技术,我们目前的技术到120,或者130,140,没有问题,在技术上难度不大。

第二电池技术,中国现在是全球电池主要的生产商,车用电池,10家里面有7家在中国,而且我们在电池方面一直处在相对比较领先的状态。

第三个技术就是智能控制,我们这个国家,文化传统,对互联网的理解力非常强,到互联网的时候,对信息技术的能力非常强,这是我们的优势。所以这三个技术中,我们哪个都不落后,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马前程:说到新技术,我们技术实力,客观说我们在新技术上的技术实力也不是特别强,相对欧美的制造强国,还是比较弱的,其实在电池电机电控方面他们都有很强储备,只是他们没有市场,市场很小。

中国有这么大一个市场,我们看到,以为我们强,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多强,甚至还要比他们弱。我觉得电动汽车这块技术还是落后的,但是我们可以用市场去整合技术,先做一个最大规模市场,然后去整合技术,而不是去换。所谓的整合就是吸纳,为我所用,然后以我为主。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

韩晓平:实际上首先技术够用就行,我们目前的技术是够用的,你可能再好,你去做电动跑车,我现在不需要电动跑车,所以技术是够用的。

第二个电池方面,我们实际上是很强的,因为你要知道特斯拉开始选用中国的锂电池,这个车不是在中国卖的,是在美国卖的,现在开始选用中国电池,足以说明电池质量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在电池方面,我们是有积累的,而且积累是可以满足目前我们对电动汽车的需求的,而且成本也是有优势的。所以我觉得技术,关键的问题就是够用就行。

马前程:非常同意,够用就行,并不是说技术越好技术越先进就一定能够占有市场。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在哪里,适合中国市场的技术,我们大规模应用,这是我们的机会。

张媛:其实对于整个电动车新能源车发展,目前已经是属于政策扶持的状态,现在又出现了双积分政策来管理,应该怎么解读?

马前程:经过这几年新能源汽车推广,无论从政府还是产业上已经看到完全依赖补贴的方式是推不动的,或者说会出现问题,也没有那么多钱持续,所以一定要转换一种新的机制。双积分政策,一个是燃油车的平均油耗,大家知道现在自己开的车一般8个油、9个油、10个油以上,咱们2020年国家要求必须达到5升,所有的车平均下来要达到5升,达不到的话,那就要承担一些责任惩罚。

另外一个新能源积分,作为任何一个造车企业、乘务车企业,举个例子比如生产100万辆车,你要有10万辆是新能源车,如果没有,你欠的要通过购买积分的方式弥补不足。所以向谁买呢?向新能源汽车企业去买,让市场调节,政府不用出钱,政府只要出一个政策和制度,让市场去调节这种供需关系。这块有成熟的方案在美国加州,特斯拉这几年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其实据媒体报道,每年应该有几个亿美元都是来源于积分弥补它的亏损。

张媛:一个是考量车企的油耗指标,一个是考量新能源的指标,这会对整个汽车生产厂商这个格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韩晓平:反正落后的汽车厂商两个选择,要么每年降低油耗,要么生产新能源车,你没有没关系,市场上有,你跟人家买积分,比亚迪、众泰、北汽新能源手里有大把的积分,这个解决的是逐渐我们的补贴可以退出,补贴是由你厂家最后通过技术来完善的,而不是要政府来给的。

张媛:所有的燃油车终将会退出,这其实也会带动周边产业的,比方说相关汽车配件等等,充电桩设施等等,也是需要带动的,这个时间得多长呢?

马前程:我们汽车产业对新能源汽车规划上,到2020年是200万辆的产销量,到2030年预计新能源汽车要占整个市场的40%到50%,目标还是比较宏大的,基本上一半,如果能实现的话,可能到2030年电动汽车的整个产业体系就已经彻底成熟,完全可以实现对燃油车的替代。

张媛:我们这里梳理了一下,对比国际的汽车巨头,以及国内新能源的一些积极实践者的时间,看到奔驰、宝马、大众、福特、沃尔沃、丰田,都给出明确的时间表,但是看到国内这些厂商,目前给到明确时间的其实还不是特别清晰。

韩晓平:其实都有技术,制定目标都跟国家目标有关系,如果国家制定目标的话,长安、北汽可以全部生产,因为新能源车生产要简单的多,而且一旦量化以后,成本也会降下来。所以关键是看国家的推动政策的决心和力度到什么程度。

张媛:国内的车企您认为做好准备来实现在这个领域中的弯道超车了吗?

马前程:这几年随着政策的不断明确,其实特别是大国企都在往这边转,但是受限于传统汽车产业的体量,还有机制,转的慢。我个人认为,如果要想真把市场激活,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出来,应该更多地扶持中小型车企和一些新照车企业进来,让他们去冲一冲,因为他们的话没有任何包袱,或者说在对新市场的理解和执行上会更加得迅速。所以发改委放开口子以后,后面可能还会继续放入更多的企业,这是很好的一个政策上的推动作用。

张媛:但是无论产业政策如何推动,车企如何来应变,其实最终的买单者还是要靠市场,靠每一个买车人、消费者,究竟对于市场上既有的消费者群体来说,是否会看重新能源车,以及会真正下手购买呢?

韩晓平:反应当然还有很大的一些外部的因素,比如说基础设施,就是充电桩能不能充电,我们现在保有量到年底100万辆,但是可能还不到70万辆的充电桩,充电桩的不足,而且一开始我们认识不到位,比如国家电网在一些很边远的地方,大规模建很多充电桩,结果发现人家不可能到那儿充电去,没有意义。

最近国家电网公司也发生很大的改变,今后电动汽车是一个增长的重要一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最优秀的人才都放在这个地方,成立真正的电动汽车公司,而且目标很明确,将来要做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的服务商,而且共享电动汽车的提供商。有这样一个目标以后,配套建设就会很快,所以市场的机制逐渐生效,然后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一旦普及,充电变得非常方便的话,而且有快冲、慢冲,各种各样的技术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就会采用电动汽车。

马前程:消费者是理性的,他购买肯定有他的原因,现在新能源汽车肯定适合一部分用户购买,作为车企来说,用户购买主要从两个角度,一个是这个车综合使用成本更低,为什么低速四轮电动车得到疯狂的增长,是因为低速电动车两三万的车型,它的同类的燃油汽车不如它更好用。

另外就是车是一个更好的车,驾驶、用户体验或者服务更好,比传统汽车要好得多,所以这种类似于比如说特斯拉这种路线,是更好的一个东西。这两种方向其实都可以是未来车企努力的方向。

另外,更多还是取决于政府,并不是说让政府花多少钱做这个事情,是让政府去引导消费,就是给电动汽车的用户更多的切实实惠,比如充电桩建设,为什么这几年有所调整,很大的原因就是国网去建的时候,容易建的不对,可能不符合用户的需求,民营企业建的时候可能投资成本收不回来。我个人认为,基础设施属于公共设施,应该是政府去强力推动。

另外在车的应用方面应该多一些鼓励,比如说网约车、共享汽车,应该让大家多用,多接触,这样用户才能更多去逐渐体会到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方面,然后规模上去以后,成本才会下降下来,好的技术才会得到快速的应用,变成良性的循环。

编辑:李燕华
首页上一页...2345 5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