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公开信息显示,6月21日,浙民投天弘投资向ST生化提交要约收购文件。6月28日, ST生化披露了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9月13日公告显示, ST生化大股东已起诉浙民投,请求法院判令浙民投天弘投资停止对该公司要约收购。
此外,英力特2017年2月股权转让时,也采取了要约收购。由于收购方协议受让英力特51.25%股份,触发30%持股的全面要约收购义务,收购方决定要约收购英力特原控股股东之外的全部股份。此外,莫高股份5月11日也披露,其控股股东计划要约收购其5%的股份。而在爱建集团控制权之争剑拔弩张之际,广州基金曾抛出总额接近78亿元的要约收购。不过,目前各方已经握手言和。
“2015年9月份到现在,从近两年来政策的变化,也让证券公司并购部门看到变化之后的业务机会。”何伟说,虽然并购处在低谷,但其中的一个重要机会就是要约收购,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壳资源的价格合理程度有关。
蔡曼莉说,由于担心市场炒作,以前的要约收购,有保证金等条件的约束,收购方资金成本高昂,某公司为了要约收购,在账户中存入30多亿元保证金,时间前后长达一年多。2014年政策调整后,要约收购无须这些条件,由银行出具保函即可。“为什么收购上市公司时,都要举牌、协议呢?其实要约是非常好的工具。”
“要约收购出现多年,市场应用不多,说明市场对工具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当然要约收购有局限性,有期限和不确定性以及竞争对手的一些抵触。”在参加上海高金上述会议时,雪松控股集团并购投资部总经理陈吉称,从实业集团角度而言,要约收购有更多意义,一方面这是监管层鼓励的方向,更多的代表了一种公开、公平、公正,有利于保护投资者。一方面是价值的回归。此外,对于实业企业,通过要约收购,也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
优质资产难找
并购政策收紧、新股发行步伐加快之后,标的资产与上市公司的业务协同、盈利能力,成为上市公司并购、借壳中的关键因素。今年以来,8家未获通过的重组,大多涉及标的资产的估值定价、盈利能力。
“与2016年相比,境内并购总体变化不大,但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房地产的并购。”泽海企业集团董事长王建郡说,并购应该以产业并购为主,中国在智能、高端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目前还没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要通过并购获得国外先进技术,要把并购标的变成可以实际使用的,利于企业发展的资产。但为了保证生存,也可能进行一些非产业并购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