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作为零售行业的“老大”,百货业曾风光无限,也一度跌落谷底。如今,业内专家判断,历经漫长冬季的百货业,已整体表现出触底回升现象。通过线上线下加速融合,痛定思痛加速提升自营能力,积极“自救”的百货业是否已告别“至暗时刻”?
百货业曾是零售行业中的“老大”,一度风光无限。近年来,在零售新业态的冲击下,这个曾经的“王者”不得不面对增速放缓、负增长甚至闭店潮带来的阵痛。一方面,电商、超市、购物中心等来势汹汹,不断压缩着传统百货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传统百货业自身转型升级乏力,重压之下的百货业亟需找到突围之路。
“但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百货业整体表现出触底回升现象。”在日前举办的第17届中国百货零售业年会暨商业创新峰会上,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作出上述判断。
种种迹象表明,在历经漫长的冬季后,百货业正迎来春天。楚修齐表示,百货业是消费升级的核心渠道,也是服务消费的重要载体,百货业在经过转型提振、数字化升级之后,未来前景仍将是光明的。
“曙光”之下痛点犹存
来自《2018—2019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18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6.8%、3.2%、6.2%和1.8%。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在对90家企业调研后发现,上述样本企业销售总额增长4.2%,主营业务利润增长5.7%,利润总额增长6.4%,净资产增长7.5%,从业人员下降3.1%。
“从主营业务利润等关键指标看,整体情况还是回暖向好的。”楚修齐举例道,SKP在2017年销售125亿元的基础上,2018年以135亿元的销售额再创新高;银泰百货年度同店比大幅增长37%;老牌百货企业王府井集团净利润创下了近5年的新高;远东百货在大陆业务10年来首度实现盈利;百盛集团2017年扭亏为盈,去年继续保持向好态势。
与此同时,从2018年销售增长情况来看,百货业整体消费升级的趋势也较为明显,以智慧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服务消费等为代表的新消费业态正成为消费增长的新亮点。
不过,“曙光”之下痛点犹存。在楚修齐看来,当前百货业仍面临着不少问题,首先就是转型的瓶颈与阻力,“比如传统百货店的体量有限,不可能吸引更多体验类的服务项目,有些企业受体制机制掣肘,历史包袱沉重……这些在短期内无法解决”。
此外,运营的成本压力持续攀升、商品价格缺乏竞争力、核心能力有待提升等阵痛,同样让百货企业倍感压力。
上海一家百货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坦言,这几年商业地产租金、人力成本都在上涨,诸如大数据、营销引流工具等新技术的引入和运用也需要不菲的投入,这些都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与天猫、京东等电商相比,百货店缺乏对商品的定价权,市场话语权式微,价格竞争上处于劣势。
线上能力强者将占优
“线上线下融合是零售业发展的趋势,也是行业的共识。”楚修齐表示,百货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经历了从PC电商到O2O,再从移动电商到社交电商的阶段。目前,百货业融合的手段更多样化,做法更务实、接地气。
早在2014年,银泰百货就与阿里联手探索“线上线下融合”。2017年阿里以198亿港元私有化银泰后,银泰百货在业内尝试成为首个付费会员制百货店,开启利用大数据去重构百货业的人、货、场。
在银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EO陈晓东看来,客流下降不是生意下降的原因,客流下降是生意下降的结果,“现在在银泰店里逛店的人,有90%是通过手机最后完成所有交易链路的。互联网和实体商业之间巨大的区别就是,以前每单交易的付款就是结束,但互联网每单交易恰是下一单交易的开始”。
“物美对商业数字化的态度是两句话:一是全面拥抱数字化,二是彻底回归零售本质。”物美商业集团执行董事兼CEO于剑波表示,会员电子化和数字化是一切数字化的前提,只有带来内部效率提升、改善外部顾客体验的数字化才是真正的数字化。
作为零售业百强企业之一,天虹商场从2015年开始探索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
“我们认为,百货转型的根基是基于这一轮消费升级。”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毅说,天虹转型提出了“数字化、供应链、体验式”三大战略主题词,即通过数字化构建新的购物场景,通过供应链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品质消费,围绕家庭购物、顾客亲密和生活美好提升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以来,与百货业相关的并购重组占据了零售业的一半以上,诸如银泰百货全资收购西安开元、苏宁易购收购万达百货等,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专家表示,未来百货业发展中,真正具备线上能力的实体企业将越来越占据优势,也将在后续的并购与整合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提升自营能力是关键
对于百货业未来的出路,不同领域专家从各自视角开出了“药方”,但无论是数字化改造,还是供应链重塑,都离不开自营能力提升这一关键环节。
“商品经营能力的丧失,是多年来中国百货业最受诟病的地方。”楚修齐坦言,长期以来百货业主要采用联营出租的经营模式,百货企业自主的商品采购能力和经营能力几乎丧失,自营占比在全行业中不超过5%。
事实上,正是由于大量采用联营出租方式,国内百货企业几乎没有采购部门,失去了对品牌商的控制,也导致了对商品和市场理解的弱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提升自营能力、增加自采比重,将从根本上变革百货业固有的联营商业模式。
对于百货企业来说,扩大自营是民心所向,但重启这一模式也并非易事,它们将面临资金占压、买手人才缺乏、分销体系重构以及利益再分配等诸多困难。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此举不仅能有效提高企业对商品、价格、服务等要素的把控能力,还将带来顾客体验的提升,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百货企业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除了传统自营较为突出的信誉楼、安德利等百货公司外,百盛的自营业务销售额占比达到20%左右,王府井推出了“梦工厂”内部创业项目、新世界开发了N+系列自有品牌体系、汉光百货的化妆品绝大部分为自营,取得了显著成效。
“没有一种商业模式能长盛不衰,唯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才是长久之道。”楚修齐强调指出,当前百货业已步入创新变革的关键时期,要抓住消费升级、进口关税下调、《电商法》实施等一系列政策利好,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