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环保产业将放弃之前的粗放式发展,进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经过2-3年的格局重塑,未来行业格局将形成国企央企主导投资、民企专注细分市场技术的新格局。
12月19日,光大水务宣布取得南京浦口珠江污水处理厂中水厂二期项目,涉及投资约人民币2亿元。当月,该公司还签署其他4个环境修复项目,涉及总合同金额约人民币4749万元。
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光大绿色环保行政总裁钱晓东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自2018年5月取得第一个环境修复项目以来,公司环境修复市场拓展势头良好,目前项目已有9个,环境修复中心的各项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业务发展呈快速上升态势。”
钱晓东进一步表示,“《土壤污染防治法》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势必大力推动土壤修复行业的强劲发展,为公司环境修复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5月开始,陆续有多家民营企业发布公告,通过引入国企或政府资金作为战略投资人或出让控股权保障企业持续经营。业内预测,国资入股后,不同企业之间由于国资背景的差异会产生分化,同时双方的融合需要时间。
据统计,目前各地政府、券商、险资等成立或拟成立的纾困专项基金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11月2日,碧水源和东方园林与金融机构签署了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合作意向性协议。11月16日碧水源率先完成第一单规模14亿的短期融资券。
与此同时,PPP政策开始回暖。在2018第四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透露,财政部将配合司法部加快推进PPP条例出台,规范PPP发展的相关意见即将下发,并指出“明确10%红线绝对不能打破的同时,强调依法合规的10%支出红线以内的PPP支出责任并不属于隐性债务。并且,意见还强调依法合规的PPP财政支出责任必须要纳入预算”。
上述人士分析认为,预计2019年上半年,稳增长、宽信用的政策仍将持续,这有利于环保企业进一步降低财务成本。
本报上海12月23日电(记者谢卫群)上海日前宣布为50个实体经济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总金额近1000亿元。同时,全市近23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上线市企业服务云,让金融服务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