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每经记者 刘玲 每经编辑 陈俊杰
▲视觉中国图
“我病了三年,四万块钱一瓶的正版药,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这是今年7月引发热议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中的一句台词,也是很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白血病)患者的真实写照。癌症患者在高药价面前为了求生,不得不选择低价走私药,徘徊在法理与人情之间。
一直以来,中国的抗癌等原研药价格居高不下。为解决百姓用药贵用药难的问题,有关部门出台了多个政策促进(进口)药降价,包括实现抗癌药品零税率等。但同时,破解“一粒药”的困境,还需在医疗改革、医药创新和投资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2018年12月3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8中国医药资本论坛”将盛大召开,百位医药行业专家、上市公司高管将齐聚广州,共论医疗改革,齐探医药创新,论道医药投资。
“天价”抗癌药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慢粒白血病患者在病情的慢性期需要长期服用瑞士“格列宁”维持生命,在中国每盒定价三四万元,一盒只能服用一个月,一位患者每年的用药费用就超过40万元。不堪重负的患者,为了求生不得不选择低价走私的仿制药,这种药的价格只是瑞士药的二十分之一。
实际上,电影里那些慢粒白血病患者,是国内癌症群体的一个缩影。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我国酝酿将以省为单位,开展抗癌药专项集中采购。意在通过集中带量采购,优化临床用药结构,在国家对抗癌药降税的基础上,实现抗癌药终端销售价格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