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老干妈该不该融资?来自被割韭菜的老板的血泪教训(2)

2018-11-21 18:10:07  经济观察报    参与评论()人

在预期的资金流入因某种原因突然中断时,问题往往开始爆发。比如银行机构收紧贷款时,经常听到的故事是,为偿还上一轮贷款,公司完成了一笔高利贷,但预期的过桥性质,却演变成了更长期的贷款,因为还款之后,银行工作人员此前承诺的那笔资金,公司可能再也没有机会收到。

很多中小公司是如此,大公司也不例外。

产融结合的理念,打动了大部分创业者。在这个理念下,实业与金融的结合成为标准配置。在这个过程中,风险资本介入以及后期股权投资人的跟进成为标准模板,上市则是打通这种融合的关键前提,自然成为创业者、投资者的共同追求。

上市之后,实控人自身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但很多情况下,他们可动用的现金资产其实并不多。

不过,很多人都有一个产业梦想,上市成功会为这个梦想加持力量,一个预期会带来巨大成功的神话由此开始讲述。

在掌握上市平台之后,实控人用股权质押的贷款去做投资成为常态,而这样的投资在很多时候又叠加了杠杆。可以复盘的模式是:实控人兜底,再按照一定比例融通银行、保险、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的资金。

从本质上看,一些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也是债权型的。盛行的保底定增模式就约定,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投资者认购股份的本金安全及固定收益,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提供保证。

尽管类似投资本身看上去是有限责任,包括投资标的名称也会是如此,但考虑质押贷款本身的刚性兑付,以及叠加在投资上的杠杆资金,简单以有限责任去衡量投资的风险,显然是不够的。很大程度上,这样的投资已悄然蜕变为无限责任,成为圈定实控人的藩篱。

这是正在群体性上演的故事:上市公司股价暴跌,叠加实控人质押爆仓,实控人面临一无所有的窘况。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