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一个“淘宝村”的沉寂 双11备货量较往年降了三分之一(2)

2018-11-20 09:16:19    华西都市报  参与评论()人

也就是说,在政府和村民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土地村变成了淘宝村。

时隔四年,记者来到土地村,仍有村民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淘宝村里,但这并不妨碍土地村再次入围2018年中国淘宝村名单。

  曾经的辉煌

事实上,在收获电商新名片之前,土地村的服装加工产业已经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并渐渐走向蓬勃。

2000年,成都五块石服装市场拆迁,大部分服装“制作人”搬迁于此。鼎盛时期,这个常住人口不到2000人的村庄,聚集了700余家服装加工厂及作坊。

至今走在土地村,仍依稀可见村庄昔日辉煌。

打版、制版、钉纽扣、绣花、熨烫……每个制衣环节都有单独的门店负责。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大家分工合作,共同打造出一条成衣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只不过,十多年前,链条的终端并不在互联网,而是在成都各大服装批发市场。在没有“双11”,也没有媒体关注的时候,这里的服装厂通过批发走量,收获利益和地位。

  媒体蜂拥而至

2014年,被冠以淘宝村的名号后,土地村火了。

从2015年到2017年,每到“双11”,各路媒体都会“杀”入土地村,描写出相似的备战场面。

2015年,“双11”土地村不少工厂的工人连续一个月加班到深夜,缝衣工人月薪达到一万多元;工厂缺人,村里随处可见招工广告。

2016年,土地村仍然很火很忙,一网商囤了3000套服装备战“双11”,客服也做好了通宵加班的准备。

2017年,媒体的报道中,土地村某服装厂“双11”的销量仍然是平时的10倍以上,商家提前半年囤货,每天赶工到深夜。

2018年“双11”到来前,当记者怀抱期待再次来到土地村时,却未见曾经的火爆场面。“今年生意难做呀”“最近都没有加班”“备货量少了三分之一”……这个淘宝村的生意,似乎并没有因“双11”变得更好。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